全球浙江商会代表集合!闭门小会里聊出何种大乾坤?

2023-12-07 09:45:10 世界浙商

钱塘江上的风带着寒意,滨江的一个小会议室内却流动着老友重逢的暖。12月4日,光大银行·2023(第16届)《浙商》年会系列活动第一场——中国商会会长圆桌会举行,政府代表、企业家代表以及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浙江商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炉论道,共话浙商企业与企业家发展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共同聚焦“蓄势与重构”,探讨为何蓄势?势从何来?下一站,又当以何重构?

虽是一场小范围闭门会议,却“五脏俱全”,既有温情脉脉,亦有运筹帷幄。

回望40年,唯行稳方可致远

浙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浙江浙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雪南格外感慨,他在致辞中首先对从天南海北赴约而来的浙商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他谈到:“过往三年,不确定性因素将大家隔开,我们与各地商会的感情没有断,但联系却难免少了些,今年,在筹备《浙商》年会时,我们特别强调,必须将更多在外商会会长请回来。”因此,今年的《浙商》年会相较往年选择了更早的时间节点,而中国商会会长圆桌会更是系列活动的第一场。

“当前,我们与企业家交流,‘难’字始终绕不过去。但也正是这些‘难’,让我们看到更多浙商企业家身上坚韧不拔、勇立潮头的精神。”浙江浙商传媒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莫云谈到近期《浙商》正持续进行专题报道,谈浙江何以能、浙商何以行,谈大江入海的磅礴,“我们也希望这些报道能够为浙商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诚挚之言,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圆桌“话匣子”。

浙江中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建荣说起中南从工程建设到文化创意的创业历程,“滨江区拥有40年历史的企业只有我们一家;全国工商联首评民企500强至今,25年,中南始终没有离开过榜单。”他谈到,民企500强榜单之上,有企业在进入,也有企业在退出,也有企业进入又退出,“时代大浪淘沙,中南最大的特征就是稳健。”

“民营企业只有在稳健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做大。如果只想做大,那太容易了,但企业经营会有风险,工匠精神也不可能留存,很多房地产企业出问题,都是这个原因。”吴建荣强调,“企业可以做大,但必须稳健。”

他原计划5日下午要为青年浙商代表分享经验,虽因工作安排未能至,但在这场圆桌上,他也谈了谈自己的想法:“我们上了年纪的(浙商)是吃过苦头的,也有经验教训,但他们年轻,大多没有经历过周期变化,我得跟他们多讲讲,企业要创新发展,要保有稳健的状态。”

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回望了企业成长发展的故事,还谈了谈如今正聚焦的“有机危废”处理业务,“该技术和商业模式都是独创,如今也在准备上市了。”

“我已经63岁,也算一把年纪了,我没有什么做大的梦想,只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胡季强说。

辽宁省浙江商会会长、中旭集团董事长曾昌飚说起他在辽宁31年的过往与当下,“每个浙江人走出浙江都有社团组织,浙江人在世纪之初就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早已不只是‘浙江视野’,而是‘全球视野’了,底气从哪里来?就从商会组织来,我们虽然是陌生的,但‘浙商’两个字就足以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浙江省青海商会会长徐涛、天津浙江商会会长陶开坤、浙江省侨联副主席季志海等也分别分享了各自“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故事,他们说起浙江与“第二故乡”的故事滔滔不绝,谈及彼此故事的重叠处,更是带起无数慨叹。

辽宁省本溪市政协主席高巍也以特邀嘉宾的身份来到现场,他坦言,这场对话让他对“浙商精神”有了更生动的认知,他也特别介绍了本溪的过去与当下,并邀请全球浙商到本溪作客考察、投资兴业、扎根创业。

即将迈入20年,下一站行向何方?

“明年,《浙商》杂志将迎来创刊20年。”张雪南坦言,过往近20年间,传统媒体与企业一样经受着时代之变带来的考验,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媒体不复存在,“但《浙商》杂志始终在,并将坚定不移陪伴浙商走下去,而我们的最大底气与信心都来自浙商企业家与各地商会的鼓励与支持。”

“进入20周年新起点,我们在谋划如何进一步讲好浙商故事,提炼浙商精神,为浙商发展添力。其中,特别需要各位企业家与商会会长出谋划策。”张雪南说。

吴建荣对传统媒体之不易很有共鸣,“中南进入动漫行业后,也曾做过《中国动漫》杂志,既要金钱投入,又要精力投入,是件不容易的事。”

“《浙商》杂志能够做20年,背后团队精神可嘉。多年来,是他们持续擦亮‘浙商’品牌,让浙商成为全国最大商帮,除了讲好浙商故事,他们也以杂志平台,搭起浙商与浙商、浙商与政府之间沟通桥梁,且不局限于浙江省内,而在全国各地,这对浙商向外发展提供很大助力;此外,他们也常为省外浙商返乡投资牵线搭桥,为壮大‘地瓜根茎’也做了许多贡献。这让我们都很感动。”吴建荣说。

“2004年,《浙商》杂志创刊第二期,我是封面人物;十年后,2013年,《浙商》杂志(浙数文化)上市,我又上了一次封面。”曾昌飚一语点出与《浙商》的渊源,他谈到,《浙商》与浙商一直是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这些年,《浙商》杂志一直以拳拳之心为浙商代言,进入20年新起点,我也期待《浙商》能够继续承担社会责任,与浙商共同进步,相辅相成。”

“内蒙古有12个盟市,横跨数千公里,距离使然,在蒙浙商虽有20余万之众,但能聚在一道办活动的机会并不多。但与《浙商》建立联系后,能将大家聚在一起的活动越来越多。”内蒙古浙江商会会长、内蒙古弘世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达苗表示,相聚就有碰撞出火花的可能性,“桥梁纽带建立起来,浙商的活力与内蒙古的实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作为《浙商》的老朋友,胡季强对《浙商》的一系列活动评价也很高,并表示:“我对《浙商》的活动一向很认真,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

“浙商群体的声势与影响力,离不开《浙商》多年来的奔走发声。《浙商》杂志能够将全国以及海外浙江商会的会长组织起来融合到一起,所能产生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美国浙杭同乡会会长、杭州固华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德坤说。

旧友相逢忆往昔,聚在一道,他们想起许多记忆深处的故事,有人说起出差时在飞机上读《浙商》杂志时所思所感,也有人说起同《浙商》杂志团队成员十数载的情谊故事……《浙商》杂志总编辑冯永明表示, 一年间,多少苦与乐,于谈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记者 李艳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