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朋友圈 | 20年来,这家民营企业如何越办越大研发出更多国产创新药?

2024-01-24 09:37:29 世界浙商

 

20年来,这家民营企业如何越办越大,研发出更多国产创新药?本期对话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

“正是总书记当年的批示,照亮了我们的追梦之旅,让我们做成了在美国都做不到的事,实现了创新创业的梦想和价值。” 学习完报道的丁列明备受鼓舞,“这个故事,去年6月编入了中宣部统筹指导、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今年5月30日被《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报道,这次又得到省级权威媒体的报道,对贝达是莫大的肯定和激励,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与决心。”

总书记批示关心的新药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已于2011年获批上市,上市12年已惠及50多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这个由丁列明博士带领海归高层次人才团队自主研发的新药,是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荣获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界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继凯美纳之后,丁列明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个针对肺癌ALK突变的创新药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第一个用于治疗肾癌的靶向药伏美纳(伏罗尼布)、三代EGFR–TKI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以及浙江省首个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贝安汀,多次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目前在研新药有40多项,其中18项进入临床阶段。

成立20年的贝达,在澎湃激荡的民营经济发展和医药创新浪潮中勇毅前进,作为开拓者、实践者、受益者,已从一家只有几个人的初创企业,成长为近2000名员工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的标杆,正在向“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迈进。“做好药,让老百姓活得更好,这是贝达的使命,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初心。”丁列明说道。

从医学生到海归创业者 倾尽所学报效祖国

1963年,丁列明出生于嵊州市石璜镇的一个小山村。1979 年,年仅16岁的他乘着恢复高考的“春风”,考取了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1984年,丁列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嵊县卫生防疫站担任实习研究员。没有停下学习深造脚步的他,两年后考取了浙江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凭借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赴美留学。在美国的日子里,丁列明勤学刻苦、奋发图强,攻读了阿肯色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并且成为一名受尊敬的病理科执业医师。

丁列明在美国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多年,丁列明亲眼目睹了中美之间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差距,尤其在医药创新方面,差距很大。成长在新中国的他,内心始终怀着报效祖国的念头,从踏上美国的第一天起,回国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间,只是一直在等时机,而新药研发就是这个最好的时机。

2002年夏天,机会终于来了。初创团队几位华裔科学家设计合成了一款靶向抗癌新药,获得了出色的实验室数据。但是在美国,要推进项目成果落地,起码需要花费十亿美金,这并非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就能实现的,团队充其量只能早期开发一段,最后还是要卖给大公司。

当时的中国,新药研制尚处于一块处女地,绝大部分是仿制药,自主研发的新药寥寥无几,可与国际竞争的尖端新药更是罕见。但,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经济高速发展,资本日益雄厚,中国有能力有意愿进行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市场亦很大。站在十字路口,往哪里走?答案不言自明。丁列明说:“当时,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要把这个项目系统做起来,还是要回到中国来。很快,我们做出决定:回国创业!把成果献给祖国和人民,争取让中国患者吃上中国人自己做的药!”

2002年7月,贝达药业3位创始人回国前在耶鲁大学Science Park前合影(左一为丁列明)

2002年8月13日,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丁列明登上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告别拼搏奋斗了10年的美国,毅然回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新征程。2003年1月7日,贝达药业在杭州体育场路三间租来的办公室里成立,同时在北京一所大学租了间实验室,成立北京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开始新药研发。这一年,正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制定的“八八战略”启航。

“十年磨一剑” 一切为了自主研发的好药

创新难,做创新药更是难上加难。国际医药界有个通行的“双十”说法,即研制一款新药平均要耗时10年之久,投入10亿美金。从技术、资金,到审批、临床试验,再到上市销售,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是一次大考。丁列明回忆,当时的国内新药研发环境尚不成熟,要实现从“0”到“1”,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需克服无数的技术难关,经历一次次失败,还有资金关、审批关和产业化关等等。

贝达药业老原料药车间

“2005年10月底,我们完成了凯美纳的临床前研究,向国家药监部门递交了临床试验申请,但仅排队等候审批就要10到14个月,我和团队心急如焚。”为了推动这款新药加快研发、早日上市,打破进口药垄断,尽快惠及病人,11月17日,丁列明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

“那封信几乎承载了我和团队最后的希望。出乎意料的是,仅仅过了5天,1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就在这封信上作出批示。”丁列明说,紧接着省里相关部门迅速来到贝达,了解新药研发进展和企业需求,同时立即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推动审批加速。七个月后,凯美纳就获批进入临床。“这才有了后续的成功研发和上市,可以说,正是总书记的批示关心,才有了凯美纳这个重磅成果,才有了贝达的今天。”

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是一以贯之的。2008年凯美纳要进入最为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需要4800万元资金,光买对照药就要2600万。屋漏偏逢连阴雨,恰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原来承诺投资凯美纳III期临床的跨国风投公司打来电话,取消了计划,贝达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之中。此时,前期投入的资金已经告罄,已欠银行3000万。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但进行中的临床试验将中途夭折,企业也将面临破产。为了不让心血付诸东流,团队成员卖股票的卖股票,抵押房子的抵押房子,以维持企业运转。丁列明满世界找钱,寻求投资,但都无果而返。贝达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难关。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浙江代表团讨论发言

危急关头,区委、区政府雪中送炭伸出援手,通过下属创投引导基金提供了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一下子解决了燃眉之急。2008年启动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金也提供了有力支持,浙江省、杭州市也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扶持,众人拾柴火焰高,贝达弥补了资金缺口。绝处逢生!2009年2月,凯美纳III期临床试验得以启动。

III期临床试验由中国肿瘤内科泰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领衔把关。为了确保成功,丁列明发挥专业特长,决定打破当时常规的临床试验设计,第一次选择以国际品牌专利药为阳性对照,进行头对头的随机双盲试验。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试验方案,一旦数据不如对照药,将会前功尽弃,但基于对自己产品的足够信心,团队决定要冒这个险。试验结果十分喜人,凯美纳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超过了进口药。数据一公布,不少投资公司和跨国药企纷纷找上了门,其中有一家跨国企业报出了2.5亿美元的高价要收购这个项目。

丁列明在实验室

尽管当时贝达背负的银行欠款已经达到了1.5亿元,但丁列明依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收购意向,因为他始终牢记“做好药,让老百姓活得更好”的初心。凯美纳上市时,尽管疗效和安全性都优于进口药,但丁列明依旧坚持定价比进口药低30%-40%,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病人吃得起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好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让病人看到生的希望,不再“谈癌变色”,就是要做老百姓吃得到、吃得起的好药。2011年,凯美纳正式上市后,为更好地帮助病人解决长期用药的经济困难,贝达在大幅降价的基础上,再开展后续免费用药项目,只要病人连续6个月服用凯美纳确实有效,凭借医生所出具的相关证明,便可获得终身后续免费用药。赠药政策并不少见,但是像这样终身免费的却几乎没有。如今凯美纳免费赠药已达810多万盒,市场价值已经超过130亿元,确实可以说是一款“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

除了免费赠药以外,贝达在抗癌药进入医保的过程中也扛起了民族药企的担当。2016年底,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全面开启,凯美纳作为首个国产新药参加谈判。众所周知,药品想要进入医保目录,首先就要将销售价格大幅自降,有时甚至超过一半,这对于许多外企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国谈开始后,在倍受病人关注的抗癌药方面,迟迟得不到突破性进展。当谈判陷入僵局时,贝达主动站了出来,率先承诺降价54%,这毅然决然的降价,让此前依靠高价占领中国市场的外企措手不及,只能妥协,同样大幅降价进入到医保,让中国患者受益。当时的国家医保部门领导充满感慨地说道,没有贝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想让外企降价,放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2017年,贝达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凯美纳在降价54%参加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的基础上,又降价3.86%。2021年凯美纳术后辅助治疗适应症获批,再次大幅度降价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更好地惠及患者。同样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实行免费用药政策的,还有贝美纳。

现如今,适用的晚期肺癌病人基本都用上了靶向药,治疗费用早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动辄几十万,大幅降低的药费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真正让需要的病人用上了救命药,使《我不是药神》电影中描述的癌症病人用不上救命药的悲剧成为了历史。凭借突出的创新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凯美纳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丁列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奖励,并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凯美纳和贝美纳还双双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创新永无止境 贝达继续砥砺奋进

创新是立身之本,是贝达与生俱来的基因。丁列明始终相信,只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通过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确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己。” 

为此贝达广聚优秀人才,构建国内领先的肿瘤靶向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在杭州、北京拥有两大新药研发中心,在临平、嵊州建设新药产业化基地,并不断增加新药研发投入,近几年每年都把营业收入的40%投入到研发中。目前,除了已经上市的5款产品,在研新药项目已达40多项,涵盖靶向新药和免疫疗法,兼有小分子和大分子多种抗癌新药机制,其中有18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未来发展充满潜力。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丁列明充分发挥贝达作为领军企业的龙头作用,主导打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贝达梦工场,配置空间和资金,帮助更多科学家创新创业。现在,贝达梦工场已孵化几十家医药企业,突出代表是与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合作创立的瑞普科技,开展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转化研究。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曾听取邓教授的汇报,并关心何时能进入临床研究。如今,该项目已经进入临床研究,第一例病人显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丁列明主导设立的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也已投资几十家医药创新企业,三家已成功上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应用植物表达体系将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临床意义十分巨大,可解除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也已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前景可期。

谈及未来发展,丁列明信心满满。“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年创新创业历程中,我们见证了浙江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感受到了浙江无比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丁列明表示,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研究制订浙江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让大家切实感到新一轮创新创业的好时代已经到来,扎根浙江这块民营经济发展沃土,贝达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杭州亚运会开幕在即,大家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丁列明说,20年风华正茂,站在新起点上的贝达,将牢记总书记批示精神,聚焦老百姓健康需求,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努力研发出更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为推动浙江生物医药产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打造“重要窗口”不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