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援青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丨援青记·2023跨越山海

2024-01-03 09:48:28 世界浙商

从秀丽的西子湖畔,到苍茫的瀚海戈壁,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隔2500多公里漫漫长路,相距3000米海拔落差,却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依。

今年,是浙江省对口援青的第13年。13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用心用情,创新实践对口支援海西州。

2023年,借着杭州亚运会契机,浙江援青“再升级”,促进浙青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发展浙青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兄弟友谊。

时至岁末,本刊特别推出年度策划——“援青记·2023跨越山海”系列融媒体报道,以记录浙江援青干部一年来为海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力量”,谱写“浙青一家亲”民族团结颂歌的故事。

一个个配套设施落地、一批批共建产业蓬勃发展、一列列复兴号动车组开上青藏铁路西格段……走进海西州,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这背后,是浙江援青工作组扎实推进浙江—海西“乡村振兴1+1”试点工作落地见效,立足特色优势,主动搭桥,整合资源,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结对试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力量

开展浙江强村与海西强村“乡村振兴1+1”结对试点,浙江强村着力为海西结对村输出一个发展模式、培育一个致富业态、培养一支领雁队伍、开展一项文化合作、共建一个党建品牌。

宁波前湾新区庵东镇浦东村与天峻县江河镇赛尔创村结对,并拓展延伸到庵东镇与织合玛乡镇级层面结对,合作内容涵盖高原美丽城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等领域。11月15日,天峻工作组带领织合玛乡、江河镇党委书记一行到宁波前湾新区,现场学习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等好经验好做法。

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为乡村振兴注入“嘉”力量。工作组充分发挥“援青微实事70+计划”资金作用,投入50万元实施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上滩东村农牧区乡村振兴项目。7月,“嘉乐园”开园仪式举行,餐饮等50余家摊位在上滩东村“小吃一条街”开业经营。嘉兴市总工会代表团一行前往都兰县考察,捐赠20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助力打造上滩东村“司机之家”,推动强村再提升。

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1+1”结对帮扶的形式内容,浙江援青乌兰工作组不断深化湖乌两地合作交流。第一阶段以农特产品互换为主,带动两地间相互学习了解。目前,“乡村1+1”结对村湖州妙山村与乌兰巴音村已完成驼奶粉、红枸杞、湖州白茶等首批农特产品互换工作,并在两地民宿中设立产品固定展销点,将互换的二十余种农特产品进行展示销售。第二阶段立足于旅游宣传推介,双方把对方景区景点作为各自下一站旅游目的地。

资源盘活,实现优势转化

乌兰县涵盖了海西州几乎所有的地质地貌和环境条件,种养殖的种类和品质颇为丰富。如何盘活这些资源是解决农牧民增收的关键。

浙江援青乌兰工作组确立了让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出去的方向,着力破解乌兰县农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的成本高等问题,为让乌兰优质农畜产品更好更快走出去,工作组成功招引一家“十城百店”浙商供应链平台企业——麦巴夫。加快提升乌兰县特色农畜产品现代流通水平,将乌兰县特色农畜产品规模优势、品质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乌兰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浙江援青乌兰工作组组长钱杰作为柯柯镇纳木哈村联点领导,依托浙大农学院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组织纳木哈村推选技术学习人员,跟随康鸿农牧学习种植经验。

“种子与种苗是农业经济链条中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对整体的农业生产活动意义重大,培育新品种农作物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钱杰说。在钱杰的带领下,纳木哈村培育了枸杞番茄,也培养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实现了果蔬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如今红果挂枝,采摘的人们络绎不绝,每个大棚栽苗约200株,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20万元。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浙江现代山海优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结合线上线下,依托于山海共富农优产品展销窗口的山海优选农产品服务平台集合农优产品一站式“选品+直播+电商”,让消费者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购买到优质农产品,为乡村振兴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激活产业发展,“输血”同时更注重“造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产业亦是受援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

德令哈市牦牛数量多,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畜种。走进德令哈牦牛科技产业园,兽医检疫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现代化生态育肥养殖基地初具规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2万头养殖规模,进而带动当地牧区繁育基地建设、牧草种植产业以及牛肉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

“牦牛科技园项目是以推进德令哈‘技、农、牧、畜、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促进牦牛产业提档升级的科技产业园区。”据德令哈市畜牧业发展办主任吴新介绍,目前,科技园已建成的项目设施具备3000头牦牛养殖条件,项目投入运营将直接带动本地农畜产业发展,每年可增加牦牛出栏6000头以上,可直接在当地消耗饲草产品2万吨,加上粪污还田,可扩大本地成片牧草种植规模。

此外,投入5470万元援青资金建设的都兰县蔬菜全产业链基地、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格尔木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天峻县村级特色集体产业扶持项目已初步建成。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记者 周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