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力成:与时代保持同步,才算是成功的企业

2024-01-23 11:19:27 世界浙商

大时代,风再起。

2024,谁将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谁将成为中国经济蓬勃力量的新引擎?谁会是中国经济迈向光明前景的生力军?

浙商,

一群改革开放大潮的逐浪者,

一群深谙中国经济成长密码的探寻者,

一群深知问题何在敢于破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2024,浙商

披荆斩棘,重拾光荣与梦想;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浙商》杂志、潮新闻联合推出大型年度融媒报道一一2024光明说·百位浙商探路与实践,以浙商的原创经验回答这个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命题,以新路径新方法抵御对市场的抱怨与消沉,折射中国经济光明论的现实意义与未来价值。

对于浙商制造业企业,最近几年,令人最具有挑战和感触的莫过于全球供应链之变。自从中国加入WTO,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大分工以后,慢慢所形成的资源国、生产加工国、需求进口国,这种全球合作模式正在改变。其中既有大国博弈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的供应链业态既有大国合作,又有区域分布。供应链正在寻求一个规律,即主机厂尽可能贴近目标市场,主机厂的上游供应链企业尽可能贴近主机厂,供应链的半径越短越好。

我相信未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仍然是全球制造加工的老大。但是,不像过去那样独大。以越南、泰国、马来包括印尼,东盟圈起来了,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区起来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区起来了。下一步可能是以北非国家为中心的北非圈起来了,部分中东欧国家为中心的欧洲圈起来了,甚至连中亚国家为中心的中亚圈也会起来,会分成大圈、中圈、小圈多个布局,这是我的一个观点。当然,这里指的都是中低端产业,而高端产业资金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这是一种规律,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规律怎么变化,才会有自己的对策。

开放的浙江滋养了我们勇闯世界的浙商群体。一直以来,浙江制造卖向全球,是大家很熟悉的模式。从2000年或者2010年以后,其实很多浙商已经开始探索从产品走出去到投资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但还是少数。

十几年前,曾出现了一波中国企业全球收购的浪潮,尤其是发达国家,现在实践证明全军覆没。我认为,技术、品牌、渠道并不是靠花钱就能买到。我们中国人在没有被所有全球人所尊重之前,跨文化的整合难度很大。所以,要走出去,我个人的建议,靠谱的还是在自己熟悉和能掌控的行业进行全球化的投资或者并购。

对于已经走出去建厂的企业,我们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仍然有60%的价值是通过上游供应链回到了中国。甚至有70%的企业,国内的订单增加了,境外建厂的订单也很满,因此叫做增量。

而对于被下游大采购商逼迫走出去的企业,也做过一个调查分析,他们认为需要一个备胎,如美国加关税了,怕供应链出问题有风险,供应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他们在目标国家的终端零售价变化不大,采取的应对举措就是让采购商的毛利减少。那我们的企业为什么要受这种指挥?因为我们没有议价能力,很多企业虽然是出口大厂,但是习惯于外贸出口,习惯于接大订单按货币销货,其他都不管。现在出现变化以后,非常被动。所以我个人的意见是,有很多企业是没有必要走出去建厂的。

据统计,同样的产品到国外去建厂,他的制造成本比在中国、在浙江高30%。我认为解决方法就是去中间化,尽量不要跟大采购商打交道,到目标市场的小采购商我们称为“小B”,甚至“to C”,但前提是有一个完整的跨国物流清关,本地仓库,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而这个网络的建设,每一家企业都自己干,也不现实,所以我认为这里面要有国家的意志。商务厅早就在行动了,一直鼓励海外仓,其实他就是一个点起来了。但是我认为接下去要从点到面,变成网络,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并不必要走出去的企业,照样可以卖到发达国家市场。

目前各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但不等于落后产能,在许多地方和国家还能填补空白。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鼓励一些企业,通过CKD/SKD组装的形式到目标市场去建一个组装厂。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大量外资企业就是这么出来的,通过CKD、SKD、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等,我认为这就是机会。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未来在中国的出口清单上,各行各业的上游关键材料零组建的占比会越来越大,中国人应该学日本人、德国人的全球化模式,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中国。虽然我们终端产品的出口额减少了,但上游材料零部件的出口额增加了,中国的技术、材料、零部件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才能无处不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当中的韧性会更强,利润也会更高。

所以从长的周期来看,中国也将从“中国制造全球卖”慢慢转变为“中国创造全球制造”,这样中国的产业链才能真正的提质补缺,坚不可摧。结合华立的发展历程,我们对这个趋势也有预见。所以华立在商务厅支持下,在全球开发三大三小的中国供应链,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在走向全球布局时,提供一个共享平台。

因为华立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交了很多学费,希望大家共享,不要每个企业都去走一遍,交更多学费。中国企业个体的出海风险很大,抱团出去可以避免掉一部分风险,但是不可能避免全部风险。

“地瓜经济”提出后,大量的企业跳出浙江省到全国发展。而接下去,我们广大浙商应该在世界的大版图上更有作为。中国虽然是出口第一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寥寥无几,这种局面一定要转变。所以,我们如果按照旧模式,把产品做出来卖到全世界,利润低且不受欢迎。跨国公司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这包括了上游供应链稀缺资源、下游市场资源、生产要素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等,在各个国家获取,同时也要给予。所以,我们今天需要去真正的理解跨国经营的内涵,逐步地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

当然,这种变化的趋势对我们的固有思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对我们全球化能力也带来了新的命题。90年代我参加中日青年交流的时候,到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去交流,就发现他们有个专门的部门研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动态变化趋势,然后通过商协会/商社指导日本企业主动地去应对、布局,背后是有政府意志。因此,我认为政府也要思考如何在大趋势面前指导民营企业有计划、有组织、有战略地走出去。

当下,我们虽然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浙商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还是要保持信心。我相信今天很艰难,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因为我是一个穿越了整个周期过来的人,这个经济上上下下非常正常,我们信念不能变,信念不能倒。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民营企业唯有清晰地判断大趋势,然后顺势而为,有所作为。躺平和怨天怨地都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面临淘汰。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时代的企业,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才算是成功的企业。

我相信经历过强烈阵痛后,有生命力的浙江民营企业,都会找到自己在新时代的定位,披荆斩刺,砥砺前行。

我也坚信,未来中国各个地区经济指标的排名表上一定会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本土跨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我相信我们浙江一定是排在全国最先的,因为我们已经在做了。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记者 徐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