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茶农被诉“安吉白茶”商标侵权,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争议凸显

2024-04-27 22:21:39 世界浙商

安吉中国白茶城 孙岚/摄

“我是安吉人,种茶二十多年,有自己的茶山、茶厂,一直是叫安吉白茶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叫?”被判侵权的安吉茶农有怨言。

“对本地茶农,打击不是目的,目的是普法教育。区域公共品牌维护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工作中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会优化提升。”安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安吉白茶”商标使用规则,安吉农业部门人士表示:“安吉茶企、茶农要使用商标,只要申请,大门是打开的,只要符合条件都会被接纳。”

正是春茶销售季,浙江湖州安吉县不少茶农和经营户却有困惑,“安吉白茶”四个字怎样用才不侵权?

白茶是安吉农业支柱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6万亩。2023年,安吉县白茶产值达35.88亿元。该县于2001年注册“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该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下称安吉茶叶站)持有。

2023年,安吉茶叶站发起数十起商标侵权诉讼,称一批安吉茶农和经营户所售茶叶未获商标授权,却直接以“安吉白茶”名义销售。据《浙商》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安吉茶叶站在安吉法院起诉并开庭的商标侵权案有35起。安吉法院判处茶农和经营户的赔偿金额在1万至数万元不等。

安吉茶农困惑,自己拥有茶园,是正宗的安吉白茶茶农,为什么唯有获得茶叶站授权,所产茶叶才能叫“安吉白茶”?安吉政府部门人士则认为,对本地茶农,打击不是目的,目的是普法教育,而终极目的是保护“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这也是为了茶企和茶农的利益。

安吉部分茶农为何不理解?安吉政府部门人士为何觉得“委屈”?近日,《浙商》记者赴安吉调查。

 

安吉茶农:我种的茶为什么不能叫“安吉白茶”?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有“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称,茶山连绵起伏,一幢幢别墅农房显示出本地村民的富庶。黄杜村是全县白茶种植最集中的村,种植面积达5万亩,2022年产值超亿元,人均纯收入超7万元。

黄杜村茶园 孙岚/摄

村民徐军今年四十来岁,十年前,因为父亲年事渐高,原本在外工作的他回到老家,接手自家“和兴茶场”的管理。他说,他家拥有茶园证载明的茶园160多亩,一年销售干茶1万多斤。因为经营有方,他自家产的茶叶不够卖,还需要从本村茶农处收购青叶以补充。

去年4月,徐军的父亲徐和星、姐姐徐敏被安吉茶叶站以商标侵权告上法庭。安吉茶叶站称,徐敏在抖音上开设的店铺“安吉递铺誉儿特产商行”,未经茶叶站授权许可,以安吉白茶之名销售侵权产品,为此诉请判赔15万元。 

判决书显示,徐敏称:“和兴茶场是我(家)自己开的,徐和星是和兴茶场的法人(代表),我是他女儿,并且我们也是白茶协会里的,交了会费,为什么我不能用安吉白茶的牌子?”

安吉法院认定,2001年12月1日,安吉茶叶站注册了第1511897号“安吉白茶及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核定使用商品类别为第30类:茶。经续展,商标有效期至2031年1月20日止,该商标曾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015年5月7日,安吉茶叶站注册了第14982232号“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核定使用商品类别为第30类:茶,商标有效期至2025年5月6日止。

安吉法院认定,安吉茶叶站作为上述两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权利人,权利应当受到我国法律保护。誉儿商行对被诉侵权商品进行销售,和兴茶场作为生产商对被诉侵权商品进行生产、销售的行为已构成对安吉茶叶站商标的侵害。酌定誉儿商行、和兴茶场共同赔偿安吉茶叶站经济损失1.2万元。

徐军告诉《浙商》记者,和兴茶场是安吉白茶协会会员,每年缴纳会费200元。

被诉侵权的茶叶包装袋 孙岚/摄

在和兴茶场所陈列的十余款白茶包装里,有两款包装写着“安吉白茶”,其他都只写“白茶”、“臻品白茶”等。

为何不使用协会统一包装?徐军说:“主要是白茶协会统一包装价格较高。比如茶叶铁罐,市面上2.5元一个,协会定的罐子3.5元一个,我家每次要订几万个,这项成本相差几万元;包装盒,我们在统一包装基础上定制的两款,价格是42元、38元,而市面上的包装盒三十元左右的已经比较好了。并且定制包装盒有起订量要求,当年用不完到第二次会出现胶水发黄,无法再用。”

递铺街道六庄村村民刘仁平承包的茶山 孙岚/摄

和兴茶场已获得“安吉白茶”商标使用授权。徐军介绍了定制统一包装的流程:凭茶园证载明的茶园面积,折算出全年茶叶产量,茶企和茶农可根据核定产量,选择指定的三家包装厂签订定制合同,包装盒所盛茶叶量与防伪标签对应,如定制100斤茶叶包装盒,就领100斤茶叶防伪码。防伪码分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两款,线下的0.5元一枚,线上的0.1元一枚。

被起诉后,徐家对包装盒和防伪码的使用更小心了。徐军说:“线上销售用统一包装盒。线下就用普通盒子,不写‘安吉白茶’,因为线下多是老客,知道我们卖的是自家产的白叶1号。有人想批发我茶场正宗的安吉白茶,让我授权给他,我不敢,因为我不能保证他店里所有的茶叶都来自我茶场。”

“被起诉侵权,茶农震惊

在递铺街道六庄村一座茶山上,《浙商》记者找到正在修剪茶树的村民刘仁平。他今年52岁,二十年前起承包村里的茶山。2014年办理的茶园证载明茶园面积20亩。去年春天,他因两起商标侵权案,被安吉茶叶站起诉至安吉法院,合计判赔5.8万元。

安吉茶农持有的纸质茶园证,于2014年制作、发放 孙岚/摄

刘仁平没有加入县白茶协会,也没有申请商标授权。他拿出一本纸质茶园证,还想向《浙商》记者展示手机APP里的电子茶园证,却因忘记密码,操作许久却无法登录。

刘仁平说,过去二十年,他家茶山上茶叶采下来制好,很多都是几十斤装一大袋,以散茶的形式销售,多是老客户生意。2022年,他堂弟开始尝试做电商,用他的资质申请营业执照,茶叶除了刘仁平茶山所产,也有从周边农户家收的。去年,这一电商平台售卖的产品因商标侵权被起诉。

刘仁平承认没有规范使用包装,但他对安吉茶叶站以诉讼的方式来处理有意见:“我们安吉茶农,为什么会被自己县的茶叶站起诉?如果我们不规范,经批评却屡教不改,那么你来处罚我,而不是一来就起诉、罚我。”

与刘仁平同村的马英龙同样因为侵权被起诉。马英龙告诉《浙商》记者,他承包的茶山,2014年办理的茶园证载明63亩,近十年间增加至约80亩,年产干茶2000多斤。疫情期间,很多批发商不能来安吉批发,2022年他开设网店,去年下半年突然接到法院文书,才知道被起诉商标侵权了。

“我是安吉人,种茶二十多年,有自己的茶山、茶厂,一直是叫安吉白茶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叫?”马英龙至今想不通。

马英龙说:“协会统一包装价格高,我不需要这样高端的礼盒,不想增加成本,因为网上销售,中低端消费群体比较集中,对价格非常敏感,如果我们选了高端礼盒,价格就完全没有优势。”

马英龙希望,协会统一包装的价格能和市场价相近,“如果价格差不多,我们都愿意用。‘安吉白茶’是多响亮的名字,如果不说自己是安吉白茶,别人还要问是不是福鼎白茶。”

安吉中国白茶城一家白茶经销店里陈列了十余款白茶包装盒,其中仅有一款协会统一包装 孙岚/摄

不仅茶农想不通,安吉本地律师也认为地理标志商标使用的界定不清晰。

位于安吉的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律师闫家静代理了刘仁平等侵权案。她说自己经手的此类案件有四五起。“被起诉侵权,茶农很震惊。大家觉得政府打击侵权没问题,以前是针对外地的,去年是针对本地茶农,心理上不能接受。”

闫家静的家也在安吉主要白茶产区,对茶农心态较了解。她说,茶农一怕手续繁琐,二怕成本高。“申领、购买防伪标签和包装盒,大的茶企会去做,但很多小茶农家里只有十多亩茶山,产量小,他们像卖普通农副产品一样卖茶叶,没有形成商标意识。”

闫家静认为:“政府想做好产业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过程中没有考虑绝大多数小茶农的情况。而茶叶站应该考虑更温和的方式,而不是诉讼。”

也有被诉侵权却被安吉法院认定未侵权的案例。在一起安吉茶叶站诉安吉天玉茶厂的商标侵权案中,安吉法院认定,天玉茶厂是安吉县境内注册成立的个体工商户,且销售的白茶均产自安吉,2021、2022、2023 年度,天玉茶厂均向安吉茶叶站申请了“安吉白茶”的商标专用使用权。天玉茶厂的生产、销售行为均是合法的,对商标的使用也是合理合法的,因此天玉茶厂不存在侵权。

亦有茶农支持政府打击侵权

安吉也有茶农、经营户支持政府打击商标侵权。

在安吉城区茶叶市场——竹业城的一家白茶经销商铺内,老板娘精细拣选着茶叶,不时起身接待顾客。她告诉《浙商》记者,她家有50多亩茶山,加入了白茶协会,也申请了商标授权。她的商铺里有一款协会统一包装盒,价格30元。“30元一个盒子不贵,好的安吉白茶就是要配好盒子。”她说。

安吉竹业城一家白茶经销商铺内,这款白茶协会统一包装盒价格30元 孙岚/摄

“现在不仅外地干茶来安吉,还有冷藏车运鲜叶来安吉炒制,更难以辨别是否为安吉原产地白茶。如果什么人都能用上‘安吉白茶’品牌,那不是更混乱了?”她说,“希望政府保护本地茶农的利益,把不正宗的排除在门槛之外。”

安吉竹业城商铺正在售卖的茶叶 孙岚/摄

灵峰街道茶农张毅是县白茶协会成员,去年自家茶园产干茶1000余斤。“去年和今年,我都订了协会统一包装1000余套,共两款,每款都是34元。今年我的茶叶60%用统一包装,40%是散茶形式出售,还有未卖出的。”

“包装的价格我是能接受的,不仅因为质量比市场上普通的好,更重要的是统一包装代表正宗,能直观体现是原产地的安吉白茶。”张毅说。

采访中,一位苏州碧螺春茶农表示羡慕安吉白茶有政府打假,认为这是政府有作为。“我们这里假的更多。今年因为天气原因,碧螺春群体小叶种晚上市了几天,市场就被假茶填满了,防伪标记随便贴,政府也不管,茶农的金叶子变成废铜了。”

安吉白茶协会副会长、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元清告诉《浙商》记者,目前协会统一包装有五款,分别是7元、16元、27元、31元、36元。三家经公开招标确定的包装供应商是泰涞、创美、南杉。

“协会统一包装盒比非标包装贵一点,原因是质量好。盒子外面看着差不多,但有些用的是质量好的高光板,有些用的是泥浆板,一只盒子成本相差几元。便宜的包装很多茶企不要用,因为到第二年它会起翘变形,对于走高端路线的茶企或茶农来说,就像好产品配了件破衣服,身价都没了。”

对于防伪标签按线下和线上分别收取0.5元和0.1元,潘元清表示,这既有出于标签制作成本考虑,更是希望引导茶企和茶农了解防伪标签不是随便领随便用的,“希望茶企茶农像使用人民币一样使用防伪标”。

安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全县拥有茶园证的茶农有1.7万户,县白茶协会成员有350名左右。去年订购协会统一包装的(茶企、茶农)主体有806家,包装总订购量476.9万套;今年截至4月22日,订购主体1011家,订购量322.7万套,订购主体数较同期增加约20%。去年领取防伪标签的主体790家,全年领标380多万枚;今年截至4月22日,领标主体1014家,领标量231.7万枚领标主体增加约30%。正值春茶销售旺季,包装和防伪标签正在持续订购与申领中。

上述人士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订购白茶协会统一包装和领取防伪标签的主体数增幅明显,说明消费者和本地茶农越来越知道有安吉白茶统一包装和“四标一码一监制”模式(即包装物上同时有“安吉白茶”昌硕体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防伪码以及企业商标或合作社商标,由安吉白茶协会监制)。

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商标使用的大门是打开的”

对于“安吉白茶”商标使用规则,多位安吉农业部门人士表示:“安吉茶企、茶农要使用商标,只要申请,茶叶站的大门是打开的,只要符合条件都会被接纳。”

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婷说:“打击侵权过程中,被打到的一部分茶农比较困惑,觉得是官方设置了门槛不给大家使用,实际上并不是的。在商标管理当中,拥有茶山的安吉人可以使用‘安吉白茶’商标,这是基础条件。同时安吉白茶有国家标准、管理规则,只要经过授权,茶企、茶农符合条件就可以使用。”

 “对于侵权案件,我们局有个案审小组,审核每个案件是否办理,因为我们维权打假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假冒安吉白茶是要受处罚的,但罚钱不是我们的目的。”陈婷说,“从茶农的反映和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存在需要完善之处,主要是申请的便利度不够。对于茶农反映的五款包装价格高、选择少的问题,我们会研究解决,要让茶农受益更大。”

陈婷表示,在统一包装上,安吉农业农村局也在不断探索,“一开始通用版包装只有一款,现在增加到五款,也考虑了茶企和茶农的成本问题。比如不需要高端礼盒的,就可以选7元的包装,即两只铁罐加一只纸袋。”

“为什么要推通用版包装?就是为了茶农方便。安吉所有上规模的茶企都订了通用版包装,因为有政府信用背书。”陈婷说。

陈婷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提升茶农获得商标授权的便利性。2019年安吉白茶产业开启数字化改革,茶农可通过浙里办手机APP申请防伪标签。目前有两个渠道,一是到安吉茶叶站领取,二是不方便现场领取标贴的可以采用通过邮寄方式领取,邮寄费由安吉白茶协会支付。目前已计划向乡镇投放自动领码机,提升领标便利性。

陈婷说,安吉白茶产业发展近40年,如今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一代代安吉农业人都有一种自觉,就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安吉白茶”。“就像我们一位老领导说过,‘如果安吉白茶在我手上搞不好,那我就成安吉的千古罪人了’。”

黄杜村茶园 孙岚/摄

安吉白茶专家赖建红1984年进入白茶行业,2004年-2017年出任安吉茶叶站站长,熟悉安吉白茶产业、“安吉白茶”商标发展历程。她介绍,“安吉白茶”自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以来,是中国茶叶界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为没有样板可学,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中,我们也非常困惑,因为茶叶是农副产品,要鉴定它是否出自原产地,需要有丰富的识茶经验,或要1-2个月、花费1万至2万元进行品质鉴定。如果不是涉及刑事或民事诉讼,谁也不会去干这事。”赖建红说。

安吉县市场监管局执法队常务副队长陈洪峰同样表示,打击假冒安吉白茶,难点在于产品鉴定。“因为茶叶理化指标难以鉴定是否为原产地产品,所以目前只能从包装控制上着手。实际上打假工作中,所有产品都一样,比如知名品牌的服装,从质量上也无法鉴定,只能看厂家有没有获得品牌方授权。” 

赖建红介绍,政府只有严管茶农的茶园,让茶园证成为茶农身份证。“首先测定茶农一年有多少产能,因为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产茶30斤左右。如果一户茶农有8亩茶园,那只能领到240斤干茶的防伪标签和包装。茶农如果把茶叶鲜叶卖给安吉的大企业,就从手机APP上将茶叶产量转到收购者名下,茶企可以就此增加防伪标识的使用量。通过这一方式来实时控制和掌握原产地产品的产能,消费者也能通过防伪溯源码认准原产地产品。”

赖建红认为,这一管理模式目前比较有效。“市场上有这么多白叶1号茶,怎么判断是不是正宗安吉白茶?消费者可以从四标一码一监制来判断。尤其是如果没有防伪标,可能就是假冒的。”

西湖龙井商标怎么管?

目前业内公认“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较好,有效控制了假冒。在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西湖龙井以82.64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5年蝉联榜首。

《浙商》记者采访了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相关负责人,发现其管理方式与安吉白茶基本一致。

2022年《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立法保护西湖龙井茶品牌,明确应当在包装显著位置加贴西湖龙井专用标识。2023年2月,杭州市又出台《西湖龙井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管理办法》,将西湖龙井茶产地证明标识变更为西湖龙井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分为“证明标N(茶农用)”和“证明标Q(企业用)”两种样式,保证每一张标都能追溯到源头。专用标识由主管部门印制,数量根据西湖龙井茶产量核定。

该负责人介绍,西湖龙井有150余家商标授权企业,约1万户茶农,种植面积2.2万亩。2023年,杭州市西湖龙井春茶总产量近500吨,一产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7%。

“我们管理西湖龙井,对茶企和茶农,主要通过一年一签的合同进行约束。获得商标授权的企业和茶农,在产品质量、包装和防伪专用标识的使用上都有要求,如有违反,协会综合采取约谈、暂停授权、责令整改、罚款等措施,还可提请相关部门核减茶标。如果质量监测不合格,会移交政府职能部门。最有力度的方式是暂停授权,违规的生产经营主体可能在春茶销售旺季的半个月内不能使用商标,这是很有震慑力的。”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认为,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工作中,要重点考虑发挥茶农在品牌保护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茶农是西湖龙井茶的基础,没有茶农就没有这些产品,同时,茶农也是品牌保护的最直接受益者。像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虽然是‘西湖龙井’商标持有人,但‘西湖龙井’品牌是属于杭州市政府和全体杭州人民的,对西湖龙井茶农,既要严格管理,也要优质服务,更要调动积极性,以实现品牌持续发展。”

茶农正在摊晾刚刚采摘的奶白茶 孙岚/摄

据介绍,西湖龙井包装分两类,一种是企业个性化包装,由规模授权企业经协会备案同意后印制使用;另一种是统一包装,供应给茶农和小型授权企业。目前统一包装共有17款,其中茶企8款,茶农9款。最便宜的茶农牛皮纸简装,价格4元多,半斤铁罐包装盒30元左右,最贵的是六七十元的瓷罐包装盒。

该负责人认为,打击侵权应内外结合,“对授权的生产经营主体,前置的宣传、引导、检查非常重要。商标维权的终极目的是保护品牌,这也是为了茶企和茶农的利益,因此,特别要做好生产经营主体的规范和服务。”

该负责人介绍,西湖龙井茶的维权打假在依靠市场监管、公安等行政力量的同时,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也聘用了专业法律团队,既为茶企茶农提供咨询服务,也到全国各地打击假冒伪劣。

20:400,如何应对外地茶冲击?

与商标侵权相伴生的,是安吉县内种植的白叶1号茶,正面对20倍体量的全国同类品种茶的冲击。

说来颇为神奇,全国400万亩白叶1号茶,均出自安吉一棵野茶树。

据《安吉白茶志》记载,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桂家厂一株数百年的野生古茶树(后被命名为“白茶祖”),最早于1949年被发现,每年新发幼嫩茶叶呈白玉色,制成白茶,滋味鲜爽,回味甘甜。上世纪80年代,安吉农林部门对这棵茶树进行无性繁育,通过短穗扦插育苗的方式进行实验,繁育成功。历时十余年的无性繁殖,1998年该品种被浙江省农业厅认定为无性系茶树良种,2004年品种更名为“白叶1号”,成为安吉县域主要茶树品种。

安吉是全国首个生态县,为保护生态环境,2010年起当地提出限制种茶,2014年起禁止开荒种茶,并且宜茶植茶,不宜茶的地方退茶还林、退茶还耕。近十余年来,不少茶企、茶农走出安吉,到全国各地种植白叶1号。比如安吉龙头茶企大山坞公司,就在四川达州渠县种植了约3000亩白叶1号。“我们每年产出的茶叶根本不够卖,收购别人的茶叶又不好控制品质,但安吉当地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种植白茶了,只能到外地种茶。”大山坞公司负责达州项目的负责人盛潮涌曾对媒体说。

黄杜村茶园 孙岚/摄

除了茶企自发走出安吉,安吉政府也在向中西部地区捐赠茶苗。2018年起,安吉县陆续向贵州普安、沿河、雷山,四川青川,湖南古丈三省五县捐赠白叶1号茶苗,并且派出农技专家长期驻点指导。据统计,至2023年,已有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在三省五县扎根。

如今,外地茶叶对安吉原产地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贵州、湖南等地纬度更低,白叶1号采摘更早。多位安吉茶农告诉《浙商》记者,今年3月27日安吉白茶官宣开采前,大量外地白叶1号早已进入安吉中国白茶城,只待官宣开采时上市,且由于外省采茶人工成本远低于安吉,因此大大冲击了安吉原产地白茶价格。

一些茶农认为政府应限制外地白茶进入安吉。对此,安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市场是开放的,农产品可以自由流通,限制外地茶进入安吉没有法律依据。”

对于县外茶叶对安吉白茶产业的影响,赖建红认为是“利与弊共存”:“利是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白叶1号的优异品质,弊是对安吉原产地产品如何更上一个台阶、如何站上白叶茶顶端提出挑战。”

“全国400多万亩白叶茶都是从大溪横坑山上这一棵母树上下来的子子孙孙。安吉白叶茶是老大,就要做出老大的样子,在品质、品牌、市场等方面要站在白叶茶顶端。不然,外地这么多‘弟弟’超过你,会把你从龙头老大的位置上赶下来,这对安吉茶企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赖建红说。

赖建红介绍,安吉县政府也在考虑如何做好原产地保护,目前已在注册新品牌,希望接受捐赠的三省五县参照安吉白茶的母子商标管理模式,“类似于管理加盟者一样把它们管起来,防止混淆”。

赖建红说,安吉政府部门当前十分紧迫的职责是找出安吉原产地白茶优在哪里,再把品质做得更好。“安吉要发挥原产地品种优势、自然环境优势和三四十年技术积淀优势,推动形成品质、品牌、市场优势,最终实现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

(文中徐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