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星链”如何奋起直追?卫星产业发展需要突破性商业模式

2024-05-21 17:02:53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见习记者 林倩梅)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资本注入等因素驱动下,产业已初具规模。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强调,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5月18日,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主办的“2024未来产业系列-航空航天产业论坛”上,多位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一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分享了《关于开发月球资源助推新质航天产业的思考》。

“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核心是通过创新,形成质优、先进的新业态;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是形成未来航天新业态的重要方向;开发月球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也是培养人才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实施重大工程是加速月球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在报告中,于登云围绕“月球资源开发”分享了自己的四点思考,并以此为例,讲述了航空航天这一产业生态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为我国经济提供新动力,也为全球的航天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对此,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强调,不能仅仅把探月、探索太空当做一个专项的工程技术来看待。“在整个航空航天产业链发展上,我们还面临很大的自立自强自主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学科交叉融合,将科学、技术、工程与管理紧密结合,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努力。”谢小云表示。

此外,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则分享了《微纳卫星创新实践与产业化探索》报告,通过SpaceX的“星链”计划等案例分享了国际商业卫星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国内卫星产业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卫星产业发展非常快,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金仲和感叹道。据介绍,卫星互联网正成为全球竞争“新战场”,SpaceX、OneWeb等多家欧美企业相继提出卫星组网计划。其中,SpaceX总计规划4.2万颗的“星链”计划已发射6000余颗卫星,卫星互联网服务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相对明晰的标准及商用模式。

这给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紧迫感。金仲和坦言,卫星互联网需要卫星大量发射才能组网,而产能与制造成本密切相关。但从现状来看,商业航天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整体商业下沉不足,难以应付大量的低轨卫星需求。“国内主要商业卫星企业投入巨大,但收入非常有限,均面临巨额亏损。”

“中国星网、上海垣信,分别开始卫星互联网星座规模化建设,要求卫星制造商将单星价格降低至低于1300万人民币”,金仲和指出,这个价格目前对国内所有卫星公司均是赔本的,“但即使以这个价格采购卫星,如果发射成本占比50%,最终星座卫星研制发射产生的巨额花费,会导致巨型星座的建设和运行在商业上难以闭环。”

我国卫星互联网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金仲和分享了以下两个观点。

一、商业航天需要有突破性的思维、突破性的技术,以实现断崖式地降低研制生产、发射、运维成本,以及实现工业化生产、卫星的一体化设计、智能技术体系化应用。

 二、卫星产业需要突破性商业模式。在卫星用户群体方面,光靠政府的订单还不够,要把老百姓培养成卫星的用户,创造需求、挖掘需求、满足需求;在“技术-资本-管理”方面,实现创新融合;在卫星应用模式方面,实现用户直连卫星、卫星自主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