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感受中华商道 | 《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总编手记系列

2024-06-03 10:31:35 世界浙商

“希望《浙商》杂志更好地提炼浙商实践,总结义乌经验,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浙江、了解浙商,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2005年10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向《浙商》杂志出版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专刊》致贺信。而这成为《浙商》杂志发展的根本遵循。

六月是炽热的季节。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迎着热烈的太阳出现。

时光回到20年前的6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与时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徐冠巨联合为《浙商》杂志揭幕。《浙商》杂志由此开启了为浙商发展鼓与呼的历程。

“浙商源起于浙江独特的文化基因,源起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源起于浙江资源环境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浙商也代表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放精神。”《浙商》杂志是为“浙商”而生的杂志,是解构“浙商”最为权威的媒体,是浙商最贴心的“娘家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24年5月底,中国期刊协会商业期刊媒体分会、全国商人媒体联盟给《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发来祝贺称,作为我国商业期刊媒体的重要一员和备受浙商群体信任的新型主流媒体,《浙商》杂志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实记录了浙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热情讴歌了浙商企业家新时代“四千精神”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了省级党报集团媒体舆论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

过去有徽商、晋商,现在有浙商。

浙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崛起的商帮。观察者们表示,浙商崛起拥有三大法宝,即创业、创新、创市场。于是,有人喊出:数风流人物还看浙商。

事实上,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这与浙商所凝结的“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分不开。“浙商不仅是浙江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浙江经济的竞争力所系,特别是在浙商身上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智慧,集中反映了浙江精神,展示了浙江人的良好形象。”

浙商的第一标签是“四千精神”以及“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真实写照。来自浙江温州的陕西省浙江商会会长林贤乐说,浙商“四千精神”中原来还有“敲遍千家万户”一说,后来演变为现在的版本。此后,浙江又多次延展了浙商“四千精神”,如“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以及“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六个方面的精神内涵。但无论如何,浙商的根本在于勤奋不竭,在于敢喝“头口水”的首创,在于总是与时俱进的接续。

每一种精神都来自广大创业者的实践,有一种伟大的力量来自同行。20年来,《浙商》杂志诞生于浙商发展的纵横时代,始终与浙商朋友在一起,从历史坐标中寻找浙商发展规律、从世界规律中寻找浙商发展逻辑、从浙商自身的与时俱进中找到浙商精神的原点。在我看来,今天的浙商群体具有四个极为鲜明的特征:

一流的全球观。浙商崛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先在全国各地,尔后至世界各地,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浙商》杂志完整记录了浙商全球化波澜壮阔的20年。生意是最好的语言,出海是每一个浙商自创业之初就带有的基因。目前,全球有800万浙商,其中浙籍海外华侨多达205万,仅在海外就拥有700余个商协会组织,他们构筑了浙商出海的跳板与基地,成为浙商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石。

数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从学习者向竞合者进化,从“喊狼来了”到“与狼共舞”同步发展,浙商的学习精神与适应能力堪称一流。温州是最早与世界500强展开合作与对决的地方。直至中国“入世”,浙商加速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与重塑,完成了从草根浙商向世界级企业的蝶变。今天,尽管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正泰集团、吉利集团、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都成了令世界巨头尊重的对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依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每一个进步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本首先是投向农业,其次是制造业,而最后才是对外贸易……但在所有的现代欧洲国家中,这个顺序却在许多方面被完全颠倒了。”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努力,以投资、消费、出口为“三驾马车”,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的加工厂,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轨,而一个具有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素质的浙商群体,正是大国发展的生力军,亦是大国博弈中极为重要的砝码。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在《浙商》杂志主办的2009年浙商大会上说:“我特别希望,在今后的10到20年里,在浙商朋友中出现一大批中国的跨国公司,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这个愿望现在早已成为现实。

深厚的人文观。《“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浙商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浙商文化”。从文化渊源上看,“浙商文化”传承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院长王永昌说,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浙商要穿越波动周期,通过“价值创新、利他经营”等文化引领,就可以助推企业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浙商的新飞跃,也需要“浙商文化”的支撑。浙商文化具有独特的商业文化基因,如农商并举、义利双行;先发的市场经济教育,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独特的生存发展选择,如吃苦耐劳、倒逼出击;开明的政府治理行为,如积极作为、靠前服务等。

南非约翰内斯堡,在此创业30余年的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李新铸是福建人,从开办连锁店拓展到制造、矿产开发等诸多领域。他对浙商充满敬意,他说,浙商在南非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们在这里开办义乌城、温州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浙江制造风靡当地。

在《浙商》杂志的观察中,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浙商文化的包容性,她不断地汲取来自各地的商业文化,无论晋商、徽商还是苏商,无论海内还是海外,都能因时而变地兼收并蓄,最终形成和丰富独特的浙商文化。

博大的义利观。5月20日,在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总商会)二十周年庆典上,湖北省恩施州浙江商会会长傅荣跃说,浙江人讲义气、讲规矩、讲良心。这一声情并茂的讲话,获得了无数的掌声,也令人想起了浙商的义利观。浙商视范蠡为“商圣”,传承了其义利并举的商道衣钵。

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蔡冠平曾对我说,当年甘肃突遭地震时,该联合会在24小时之内筹得捐款998万元之多,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的商会组织。这充分说明浙商的大爱,这是浙商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性。

现代浙商群体已超越了孔老夫子“君子、小人”的义利之辨,既追求正当的“利”,又将“义”作为经商的内涵。在阿里巴巴创立十周年庆典上,创始人马云说,世界在呼唤一个新的商业文明。在他看来,旧的商业文明时代是企业以自己为中心,以利润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为中心;21世纪,我们需要在新的商业文明下,重新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人文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优秀企业必须学会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此后,他在上海市浙江商会年会上说起浙商精神:“我相信,真正的新浙商精神一定是愿景驱动。我们要的是,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能力,必须给别人创造价值,必须给别的国家带来税收、带来东方文明。只有这样,浙商才能从昨天的全国化真正变成全球化。”

坚定的时代观。作为2023年度风云浙商,郑树生的人生可谓成功的典型,他在20年前主导创立了华三通信,之后又创办了迪普科技、宏杉科技和宇视科技。2019年,迪普科技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如今,宏杉科技也成为业界翘楚。

郑树生说,他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2023年9月5日,民生健康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上市庆功宴上,1956年出生的杭州民生医药控股集团董事长竺福江一度哽咽。他说,民生能有今天,要感谢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给他机会。

“感谢这个时代”,这是许多浙商的切身感受。不管是已故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万向创始人鲁冠球,还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网易创始人丁磊,他们都因这个时代而成就了自己。

21世纪是中国世纪,很多重要的事情会围绕中国的崛起而发生。时代观就是大国观。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迈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们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贫穷落后的旧时代到开放繁荣的新时代,浙商的每一次远征、每一次出发,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与泪水,都将汇聚成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浙商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品牌,还成为‘浙江精神’人格化的具体体现。”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出席《浙商》杂志主办的一次大会时说。由此可见,“浙商”这张金名片会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

而我相信,浙商兴则《浙商》杂志兴,浙商强则《浙商》杂志强。《浙商》杂志立志“为浙商立言、为商业立心”,将更好地提炼浙商精神、记录浙商发展、传播浙商文化,浓缩百万浙商的精彩故事,续写浙商的光荣与梦想,让《浙商》杂志真正成为浙商的精神家园。

在浙商发现机会、创造机会的过程中,自身蓬勃发展的生命力量,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他们曾穿越商业的无人区,克服生存的重重压力,在商业制度并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但他们没有退缩,在一片商业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找到了欣欣向荣的方向与未来,完成了通往财富创造的伟大工程。

所有财富故事的背后,都是关于人性的故事,但又不止于此。20年来,与其说,《浙商》杂志记录的是一个商人群体不平凡的故事,不如说,这是关于企业家人性挣扎与人性温度的故事,是关于企业主体与制度规则碰撞与重构的故事,是关于中华商业道德绵延与重塑的故事,是关于大国崛起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博弈的故事。

那么,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20年,浙商会更精彩,《浙商》杂志会更精彩。

在这里,感受中华商道。

来源:《浙商》杂志  总编辑 冯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