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过招”全球的浙商底气
2024-06-19 11:08:23 世界浙商
2004年6月,一家以商人群体名字命名的期刊——《浙商》杂志,在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浙江面世。
20年来,7000多个日与夜,420余册《浙商》杂志,近2000万字,我们以纸墨书香,刻下年轮印迹,勾勒出“新大陆”的地貌,
织就一卷跨越时空的浙商“清明上河图”。
《浙商》杂志创刊20年之际,倾情推出典藏版 · 光荣与梦想的故事。
回首20年,我们从科技创新、金融变革、外贸出口等10大维度来书写中国经济波澜壮阔中浙商的光荣与梦想。今天推出的是——汽车产业:“过招”全球的浙商底气
3016.1万辆!中国汽车,再次惊艳世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
从500万辆到3000万辆,从进入世界前三到稳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花了20年的时间。地处中国东部的浙江省,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黑马”省份。在全国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浙江起步较早,拥有多个高光时刻——1997年,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2010年,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在杭州批量上市,浙江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市场化的“拓荒者”;在汽车场景智能化体现过程中,浙江同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汽车
一辆汽车上有少则1万多个,多则3万多个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很少有浙江不能制造的。
回望历史,追溯产业的起源,浙江汽车的成长颇具传奇性。20世纪80年代,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国资与外资的组合游戏中,以民企为主的浙江没有机会参与整车制造,但他们嗅到了来自整车厂外的金属味,开始依附于长三角的整车制造,发展零部件产业。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沿着发展的脉络,一座座高耸的厂房,像是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巨人,见证着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渐崛起、壮大,总体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以宁波市为例,截至2023年初,拥有均胜、拓普、继峰等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亿元产值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360家,还拥有吉利、大众等10余家整车制造企业,相关上市公司40余家。此外,依托宁波舟山港,宁波以汽车后市场出口为主的外贸公司有近千家,服务于全国数以万计的汽车配件及售后市场产品制造商。
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曦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浙江“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汽车”。从研发、零部件制造、再到汽车服务业,浙江汽车零部件制造覆盖全产业链,正在为国际国内各大主机厂做配套。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当产业转型的春风吹来,新能源汽车稍有风声,一批浙商便敏锐地感知到了风口。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入局,期待平稳跑过这一段弯道。
2008年,在全球汽车行业不景气,通用汽车甚至濒临破产的背景下,康迪逆势而上,将一款电动车成功出口美国,广受市场欢迎。2009年1月,《浙商》杂志推出特别策划《康迪是谁?——中国汽车业的新机会》,为逆势而上的浙江企业鼓与呼,更希望从中解读出康迪转型的路径和逻辑,为仍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找到一些启示。
我们发现,汽车头部车企越来越集中,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0年,我们通过特别策划《吉利凭什么》讲述了吉利如何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2017年,我们再次聚焦吉利成长的故事,以特别策划《吉利华为化生长》独家揭秘吉利华为化生长背后的故事,剖析它虽已成巨无霸多年,如何在这场全球汽车工业的大变革中遥遥领先,完成中国汽车制造转型升级漂亮的“弯道超车”。
从2018年《重塑汽车——无人驾驶的浙商试验》特别策划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传统车企和科技巨头都纷纷入局开始掘金,以科技的力量重塑汽车和出行行业。
2021年《速度与激情——汽车工业百年大变革下的浙江突围》,2022年《新王加冕?——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诞生世界级企业》……
换道超车,“过招”世界
如今,新能源汽车风头正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能源汽车的进化新趋势正勾勒出新的赛道,为国内汽车产业带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浙江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2022年就出台了《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新能源汽车列入该省重点培育的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接轨庞大的汽车后市场,外加技术创新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浙江汽车从曾经的“4个轮子+1个沙发”,发展为“4个轮子+1个中央计算平台”,在“新能源”这一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浙江省发改委2023年公布的《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现有11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200余家,涌现出18家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9家上市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基本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2023年浙江整车产量152.2万辆,占全国比重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占全国比重6.5%,渗透率提升至43%。
如果说整车制造是浙江要攻关的汽车产业高地,那零部件就是它的底牌。“量大面广”是浙江的产业特点,在汽车产业上同样如此。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浙江的汽车制造企业而言,是搭上产业发展顺风车的机遇。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竞争力提升、“拥抱”智能制造实现降本增效,是零部件企业得以攀爬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而如今,投资布局海外、进军国际市场,则成为另一条路径。浙商拥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他们认为,生意是全球的,国外市场也是市场。中国品牌汽车疾驰在东南亚、大洋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等地区的宽广大道上已不是鲜有之事,中国新能源汽车更是悄然进入国际市场,在上述地区的竞争力稳定增长。
而就在近日,斯泰兰蒂斯集团、奥地利保时捷控股、法国雷诺集团等全球汽车巨头密集到访杭州,无疑为浙江汽车产业及经济发展投下了信心之票,展示出中国造车新势力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影响力。
可以预见的是——在全球汽车市场上,未来势必会有更多“浙江制造”的身影展露。“过招”全球的深度与广度,也将与日俱增。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