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福昆航空:低空经济,让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成为可能

2024-06-20 09:36:08 世界浙商

编者按: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积极布局的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未来几年,随着商业应用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低空经济产业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从即日起,潮新闻推出“寻找低空经济新质引擎”系列报道,以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案例,解码产业成长背后的密码,以飨读者。

六年前,两个年轻人谢陵和刘十一,带着一架可收放旋翼无人机原理样机,从上海来到中山,并在当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山赛区斩获第一名。

六年后,他们创办的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昆航空)已经跻身国内工业级无人机行业第一梯队。今年4月,因暴雨洪灾导致粤北韶关部分村庄断网失联,而为这些村庄打开通讯联络的,正是福昆航空的无人机。

落子湾区

2024年,距离谢陵和刘十一离开中国商飞,已经有八个年头了。这期间,多款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2吨级载人eVTOL陆续出现在福昆航空的产品线里。比起同行,福昆航空在低空经济领域用更短的时间拥有了一席之地。

回忆创业之初,谢陵感慨万千。落户中山坦洲时,福昆航空还处在初创期,没有资金和客户,是中山市和坦洲镇两级政府的各种政策和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才让福昆航空的项目得以启动,并顺利推进至产品落地,进入市场。

从上海到中山,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也是福昆航空一次完美的落子。之所以选择中山,谢陵对潮新闻记者坦言,不仅是因为政府的孵化支持,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中山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目前,福昆航空超过70%的产业链供应都集中在中山和珠海附近,90%以上的供应商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区域以深圳为核心的无人机产业链非常成熟,甚至放眼全球都可以说是规模最大、配套最集中、技术最成熟的。”谢陵对潮新闻记者说。

他还进一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很多通用机场、无人机产业基地,可以为飞行器的研发测试、生产制造创造条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在地理上,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其位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中山为中心,周围100公里直线范围,覆盖广深莞佛港珠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未来的中山,有望成为大湾区半小时出行圈的中心城市。

今年是深中通道开通之年,中山正加强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深度合作、融合发展,跨珠江口低空飞行也已提上日程。谢陵认为,未来以低空航空器为牵引,带来的河湖海域空中巡检、低空观光、城市出行等各种应用场景,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大发展带来无限机遇。

聚焦垂直起降固定翼工业无人机

据谢陵介绍,公司主要聚焦垂直起降固定翼工业无人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涵盖了25公斤到150公斤级,包括巡查类、运载型、应急通信保障等各类型无人机,应用覆盖公共安全、应急消防、国土资源、能源设施巡检等多领域。

福昆航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能在早期的工业无人机市场站稳脚跟,离不开谢陵和刘十一共同发明的可收放旋翼技术。

所谓可收放旋翼技术,是指起降阶段旋翼展开实现垂直起飞和降落,当飞机升至高空进入巡航阶段,垂起旋翼自动收回至机身内,从而减少巡航飞行时的阻力,实现50%以上的飞行效能提升,延长续航时间。

起降阶段展开的旋翼。受访者供图

“在航空领域,别说提升50%,就是提升5%都是非常难的。” 谢陵说,从技术理论到产品落地,团队走过了一条艰难漫长的道路。初到中山时,团队仅有一台原理样机,到2019年,福昆航空正式向市场推出了具有“可收放旋翼”垂直起降技术的固定翼无人机E6。

直到现在,这项发明依然还是福昆航空无人机的重要竞争力——部署快、长航时、长航程、抗风能力强、图传稳定、挂载灵活、安全指数高等。

2024年4月20日,粤北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村庄通讯中断,福昆航空E6和E系列卫通无人机紧急驰援灾区。21日凌晨,福昆E6暴雨中起飞,利用红外摄像头传回灾区夜视画面,并通过喊话器安抚被困群众。21日早晨,E6再次起飞,传回了灾区首份可见光画面。21日下午,携带公网基站的E系列卫通无人机起飞,为灾区提供通讯服务,累积接入用户100余名。

此次空中巡查喊话加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拉起通讯网络的组合救援方式,成为国内应急救援实战领域的一次典型成功案例,为未来中型复合翼无人机应急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人人享有的空中出行

对曾经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的谢陵和刘十一来说,内心一直有研制“大”飞机的情结。在福昆航空工业无人机推向市场并站稳脚跟后,谢陵和刘十一开始进军载人eVTOL赛道。

2021年成立御风未来品牌,专注于载人eVTOL的研发,4月完成M1方案初步设计,并成功实现M1二分之一缩比机的首飞,到2023年10月,M1全尺寸机型完成首飞。

2024年1月,M1货运版型号获得中国民航局华东管理局合格证申请受理,这距离M1首飞刚过去两个月。

正在起飞的M1。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M1采用复合翼构型,共有16个垂直起降旋翼,4个前拉旋翼,最大起飞重量2450kg,最大载重700公斤,载人版可乘坐5人,航程250公里。M1的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和复合材料三大核心环节均实现自主研发和全国产化。

“我们的愿景是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谢陵说。“随着新能源电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低空航空器为牵引的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等主体的经济形态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民航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谢陵认为,目前低空经济发展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低空空域管理的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和管理平台,以及低空空域管理的职责落实等,这些目前都是处于探索和建设的状态,并不完善。

其次,场景运营问题。虽然目前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在外卖等一些场景下已有比较成熟的应用,但在低空出行、低空观光、物流运输等方面仍需进行场景探索和落地,不断飞行积累数据、验证飞行器安全性,逐渐推动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最后,法律法规问题。低空经济产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但低空经济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存在缺失,各类低空飞行器如何管控、参与低空经济活动的各方如何界定责任等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这也是产业规范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