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拥抱科技进步,也要减轻“饭碗”之忧
2024-07-12 09:59:30 世界浙商
图源:视觉中国
无人驾驶真的来了。近日,武汉街头出现了多台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网络引起热议。在广州,当地媒体用“‘狼’来了!”形容无人驾驶出租车进入当地市场。前些年还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如今,未来已来。
作为自动驾驶商业化最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在国内加速落地。在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由百度Apollo提供服务的“萝卜快跑”,已经面向公众常态化试运营。在武汉,今年年初自动驾驶出行累计超过68万单,运营范围基本覆盖武汉主要城区。在重庆市市辖区永川,正在提速发展自动驾驶产业,加快建设国家自动驾驶测试服务平台。在浙江,杭州联合德清、桐乡以联合体形式入选工信部“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名单。从国内一线城市到东部、中部、西部,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在不断攻城略地,逐渐成为公共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想见,这一新事物很快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面对这种出行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有人跃跃欲试,也有人疑虑重重。那么,我们到底该以何种姿态迎接新技术新业态的“冲击”?
这两天,“萝卜快跑”在武汉就带出了一堆热议。有不少人担心,无人驾驶是否会抢了出租车司机的饭碗,并最终取代司机?除了争议,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落地在现实中也面临着诸多沟坎。比如,相关立法的缺失。虽然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于日前对外征求意见,但是在国家层面和更多的城市还缺乏相应立法。此外,自动驾驶技术仍在快速发展,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尚未定型,而自动驾驶违法行为、事故处理和责任承担也备受关注。并且,人类驾驶员和自动驾驶开车的新型混合交通流,还可能激发出一些目前还预想不到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拉开,从人类社会历次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看,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毁誉交织、推动和抵制相互角力。从蒸汽机到电力,从信息技术到人工智能,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打破”,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跃入新的“自由之地”。因此,我们要给予创新足够的舆论空间和成长时间。
科技进步并不是就业的敌人。就拿“抢饭碗”来说,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会压缩一些岗位需求,带来职业转型与适应的挑战,但是同时也会创造出新岗位。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会带来更安全的出行、更低的出行成本,并将惠及更多人。就拿起重机、挖掘机的发明,它们的工作效率可以解放多少劳动力,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抢了建筑工人们的饭碗。前不久,人社部公示拟增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19个新兴职业纳入职业目录。对传统出租车司机来说,他们对汽车知识和城市交通更为熟悉,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更为“丝滑”地转型。“萝卜快跑”招聘要求中也明文规定,有网约车、出租车、公交车等客运经营或货运经营的优先录用。
我们在拥抱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为职业转型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目前,一些网约车司机群体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工作压力,面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影响,他们难免心生不安,平台和社会应该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可以组织针对传统司机的再就业培训,提供税收减免或创业贷款等,减少转型“阵痛”,平稳迎接新的职业赛道。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减少对相关就业群体生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为新技术新业态的顺利发展营造出更和谐的环境。
拥抱科技创新,同时努力解决好种种问题,让技术进步真正为人类带来福祉,正是科技向善的真谛。相比担忧“抢饭碗”,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何保障新技术的安全使用,更好地去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