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实不实用?
2024-08-14 11:23:36 世界浙商
不建厂房、不冒烟的虚拟电厂,从概念照进现实。
近日,浙江组织今夏首次虚拟电厂参与电网的移峰错峰,这也标志着全省虚拟电厂管理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虚拟”,一是看不见实体。这种特殊的电厂由成千上万个充电桩、空调、新型储能、自备电厂等资源组合而成。它们散落在千家万户,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汇聚起来参与电网调度。
二是不完全发电。比如空调、数据中心、景观照明,都是纯用电主体,充电桩和新型储能可以放电,但都是事先存储在电车和电池中的电量,只有分布式电源和自备电厂能够真正发电。
浙江省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国网浙江电力 供图
今年迎峰度夏前,浙江建成首个覆盖全省的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计划今年资源聚合规模力争达到400万千瓦,到“十四五”末,资源聚合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用电要错峰
为什么要建这种电厂?
近些年,高温天气叠加工业发展,浙江夏季电力供应形势紧张。今年7月,全省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长11.9%,居民空调负荷最高达2166万千瓦,相当于同一时刻全省最多有1805万台家用空调同时开启。
为了满足用电所需,浙江在省内顶峰发电、在省外争取购电。
不过,这样的用电尖峰时刻并不多见。以2023年为例,浙江省最高电力负荷超过1亿千瓦,达到或超过最高负荷95%的尖峰时刻仅有33个小时。以尖峰为标准来扩建电厂和电网,显然缺乏经济性。
浙能兰溪发电厂。图源 视觉中国
一味地开源,不如科学节流。如果能在尖峰时刻做好用户告知,鼓励大家在特定时间减少用电或交替用电,就能实现移峰错峰。从2018年起,浙江能源电力部门开始着手负荷管理。
目前,用电企业、新型储能等主体可以自主参与需求响应,也就是接受电网需求邀约,自主在尖峰时刻减少用电。由于峰谷电存在价差,参与的主体也能降低用电成本。
随着用户形态越来越丰富,灵活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公共场所的各类空调、企业自用的小型储能、屋顶安装的分布式光伏,因其小而散,省调中心难以一一发出指令、精准调节,这无疑增加了电网调度的负担。
保供又降本
转换思路,把它们汇聚起来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目前,省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已经聚合全省2.53余万户空调、4803个充电桩、818户新型储能、81户数据中心、581户景观照明、87户自备电厂以及25.02万户分布式电源等零散负荷资源。它们分属近20家虚拟电厂运营商。
在这次移峰错峰中,全省共17家虚拟电厂参与,最大响应负荷132.3万千瓦,平均响应负荷100.3万千瓦。也就是在尖峰时刻,虚拟电厂根据指令,科学调度下属资源减用电、增发电、反放电。
哲丰储能电站。图源 绿动赣鄱公众号
8月5日晚,衢州信安能源虚拟电厂整合了电动汽车、储能、分布式光伏等碎片化的电力资源进行移峰错峰。
位于衢州的哲丰储能电站就参与其中。该电站将1.4万千瓦的高峰负荷平移至夜间23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的低谷时段,以加入虚拟电厂的形式帮助电网减压。同时,根据尖峰谷电价的价差,这次调整可以为它减少用电成本约11900元。
节能是第五能源,虚拟电厂就是这样参与夏冬高峰季保供。
此外,它还能以灵活性优势应对具有不稳定属性的新能源,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因此也有着减少化石燃料依赖、释放土地资源的绿色属性。
AI做指挥
关键难题是,如何唤醒这些小而散的负荷资源?浙江虚拟电厂“1.0版”的背后,是一支来自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团队。
虚拟电厂运营商和各类资源签约后,会按需给用电主体装上监测设备,通过汇总电力数据实现打包管理。这些数据又和省级虚拟电厂管理平台打通,接入全省的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由此参与需求响应等业务。
不同的资源在调控能力、成本等方面各有特性,比如分布式光伏在白天大量发电,自备电厂大多配合企业生产线启停,空调又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各类资源协同起来,不仅能形成规模,还能在内部实现互补,达到1+1>2的效果。
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在钱江世纪城公园投运V2G双向充放电设备,可连接到虚拟电厂。通讯员 姚靖霖 摄
其中,少不了算法、5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清华大学团队针对AI虚拟电厂技术形成课题,让AI来实现分散资源聚合、调控、时空组合等方面的精确计算。同时使用区块链技术,在资源之间实现去中心化的链接,让虚拟电厂更加安全可靠。
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在浙江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将在示范运行过程中不断迭代为2.0版、3.0版……
总之,虚拟电厂就像个承包商,既解决电网“管不过来”的问题,又解决用户“规模不够、没资格参与”或是“看不懂规则、不会参与”的问题,为双方省时省力。
市场来激励
事实上,虚拟电厂兴起不久。这一概念在海外最早出现于1997年,直到2016年才被引入国内能源互联网体系。
在浙江,近几年杭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多地开始探索区域虚拟电厂,并建立相应的补贴激励机制。
对标“真电厂”的响应能力,虚拟电厂还需继续扩大规模,这就要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
吸引力来自电力市场机制。除了参与需求响应,虚拟电厂还可以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它的发电量和调节能力,获得市场化的收益。
杭州市淳安经济开发区,车厘子光伏大棚农光互补项目。图源 视觉中国
去年开始,被称作“虚拟电厂0.5版”的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削峰调峰辅助服务交易市场已经开启。
截至目前,共有89个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第三方独立主体完成平台注册,74个主体参与交易,涉及二级用户29360户,最大单日响应负荷43.12万千瓦。
“0.5版”与“1.0版”的区别在于,当时没有完善的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市场也设置有一定的启动门槛,规模较小,激励强度也不大。未来衔接到电力市场中,还需继续完善机制、提升市场延续性。
放眼全球,德国虚拟电厂聚焦管理分布式能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和提供电力辅助服务,美国虚拟电厂通过实时灵活响应需求获得收益,日本则以用户侧储能为主建设虚拟电厂,商业化程度都比较高。
虚拟电厂发展大致会经历邀约型、市场型、自主调度型等阶段。当前,国内基本以邀约型或市场型为主,要进入成熟市场并实现自主调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