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如何发挥场景优势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5-12 11:34:03 世界浙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有企业亟待瞄准重点重大新型应用场景,将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以场景驱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发挥场景优势,国有企业能够为引领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期,《国资报告》杂志第3期刊登了《国企如何发挥场景优势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供参考。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新场景”,并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那么,国有企业如何充分发挥场景优势,通过打造和利用新场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指出,场景既是技术和数据等要素价值的“放大器”,也是潜在用户和市场需求的“挖掘机”,更是识别颠覆性技术创新机会和把握未来产业机会窗口期的“捕捉器”。场景驱动创新理论为国有企业面向强国建设重大使命满足场景需求、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创新引领的核心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

国有企业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又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要阵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有企业亟待瞄准重点重大新型应用场景,将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以场景驱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场景驱动创新趋势下的国企新定位

以场景为牵引,凝练真实问题,做活发展新质生产力“出题人”。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动态需求信息,紧跟前沿科技应用,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企业当下发展遇到的核心技术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显著的应用价值;技术牵引和成果转化优势明显,有实力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宏观决策,具备做好“出题人”的潜力和能力。

国有企业面向重点应用场景,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能够发挥集成创新优势,将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创新合力,做活出题人。

比如,中国移动以重大需求和重大问题为牵引,广泛吸纳产业界技术共识,形成5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总体架构和体系规划,并输出未来产业顶层设计,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在与合作伙伴共研共建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端到端高品质网络建设和运营经验,运用系统思维凝练复杂巨系统的科学问题,为后续同题共答提供遵循和基础。

以场景为牵引,多元主体联合攻关,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答题人”。国有企业是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凭借其广泛的产业布局、丰富的应用场景、深厚的技术积累,实施具有国企特色的科技攻关模式,能够发挥上下游紧密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优势,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进行高效研发攻关,将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紧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做强答题人。

以中国一汽为例,为突破新能源、智能网联核心技术而打造全新研发基地,中国一汽与东软成立联合创新中心,组建“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最大化发挥各类创新主体效能,累计突破近900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向世界一流迈进。

以场景为牵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示范应用,做精发展新质生产力“阅卷人”。国有企业担纲“阅卷人”重任,承载着引导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和资源配置导向的功能。场景驱动型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新的主导范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积极应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技术产品,可以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促进技术产品的完善和迭代升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以三峡集团为例,依托三峡科技的转化推广平台、三峡武汉科创园的科创平台,三峡集团实现原创技术成果孵化和转化;依托集团和子企业的产业链和市场优势,三峡集团实现核心技术应用示范和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目前,三峡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建成,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电站管理方案已成功试点,取得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通过科技创新攻关和场景示范应用,三峡集团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场景驱动创新生态培育,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面向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国有企业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融互动,并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需求精准匹配资金链、人才链,形成“四链”协同联动发力,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困境,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并进。

国有企业通过场景驱动创新生态培育,能够发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出卷人、答卷人和阅卷人三重角色作用,有效链接推动创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广泛汇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创新“雁阵式”协同攻关模式,筑牢产业“共同体”,实现全产业带动、全链条贯通。国有企业通过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的各环节实践资金赋能,面向前沿创新、融合创新布局专项科研基金,可以发挥国有资本强链补链作用,积极开展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和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从而构建四链融合发展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例如,中国移动实现创新链“七化”贯通,依托“十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创新“雁阵式”协同攻关模式,开展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产业创新研发,构建“两直三基”投资体系并实践产投协同、研投协同,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以“四链”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也正在探索强化其在场景驱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性作用,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创新场景优势,开放场景、供给场景,培育创新生态,成为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以京东方(BOE)为例,在其物联网创新转型进程中,京东方深度践行场景驱动创新理念,针对六大产业场景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以创新显示技术赋能万千细分应用场景,持续激发产业生态活力,实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和业务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启国有企业发展的“第N曲线”。

发挥场景驱动创新主导作用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国有企业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协调能力、战略定力和风险承受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使命担当,有潜力、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场景驱动创新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场景优势,国有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市场空间,为引领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国有企业需要锚定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场景,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有力主体”的优势,有效整合“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主体和有容社会”,统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引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国家先导能力体系。

国有企业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载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主体,具有组织平台、资源汇聚、需求牵引和产业基础优势,应进一步围绕多维场景体系化布局,助力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组织重大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面向场景需求的分布式创新协同,实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建设“有效市场”。

面向新质生产力重点场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面向战略领域、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等新质生产力重点场景,国有企业应做好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三个角色的顶层设计,把握前沿方向,开展攻关,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国有企业应加强组织管理集中统一领导,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优化科技项目组织方式,激活优质科技成果产出动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鼓励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加大场景创新激励力度,建立容错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健全鼓励自由探索的制度安排;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国有上市企业的专业化整合,提升国有资本效率;建立重点产业科技金融信用体系,推动形成政府财政政策“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以面拓网”和社会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

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造场景驱动创新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构建开放式场景驱动创新高能级平台是国有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向产业链开放创新资源、建设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平台,瞄准战略性、前瞻性新兴产业重点场景,开展“大兵团”作战式的有组织攻关,夯实产业基础核心能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

国有企业作为承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性力量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和产业龙头,是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的核心主导者,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创新创业团队等各类创新主体,共同打造多维场景驱动、深度协同的高能级场景创新平台,能够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进而培育“有力主体”。

应鼓励国有企业在关键创新场景的构建和重大科研项目的规划决策中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以此增强其在战略布局上的先导能力。同时,应引导国有企业通过开放更多场景,提供高质量场景机会,激发科研机构和各类规模企业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场景项目中,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合体机制,促进不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应鼓励国有企业向民企开放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数据库,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院、颠覆性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场景驱动、企业主导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有效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引领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

加强人才支撑,打造高水平场景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场景创新的核心要素。国有企业应瞄准场景创新的痛点、难点,完善场景创新人才“引育用留”生态,发挥人才储备优势,加大场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场景创新人才队伍。国有企业应构建场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在教学中开设场景创新类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场景创新素养与能力。

为确保场景创新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应落实政策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场景创新评估与激励机制;制定场景创新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从技术创新水平、应用效果、市场价值、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对场景创新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创新策略;建立与场景创新成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对在场景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荣誉表彰、职业晋升等激励措施;开放更多场景,提供高质量场景机会,通过实践进行场景—技术高效对接,提升人才场景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场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参与场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场景—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培育场景驱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国有企业应把握场景驱动创新范式跃迁机遇,加快从单一的技术驱动线性模式,走向“场景+问题+科技”三轮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国有企业应以场景驱动为核心,实现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有机结合,构建“场景—科技—金融—产业”的正向互动机制,这一机制旨在不断催生新兴产业、业态和模式,为个体发展注入新能力,为企业竞争构筑新优势,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新动力,为区域发展创造新机遇。

国有企业应主动牵头,围绕工业母机、新一代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健康、低空经济、深海深地深空和极地勘探开发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统筹规划,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场景创新生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发挥场景驱动创新优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新技术、新产品在场景中得到验证、迭代和产业化,以场景连接技术,助推产业升级;加强与政府部门、高校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的沟通协作,争取政策支持、联合攻关、行业标准制定、科技金融投入和多元市场主体等方面的资源,共同营造有利于场景驱动创新发展的活力生态。(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等)

来源:国资报告

来源: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