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元补贴,8分钟到账” 解码杭州创业“钞能力”
2025-05-12 14:49:46 世界浙商
图自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微信公众号
“300万元补贴,8分钟到账。”
不久前,杭州灵伴科技(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了一个故事:2023年,Rokid申报余杭区独角兽企业,300万元的补贴,走完申领流程后,仅过了8分钟,这笔钱就到账了。他还透露,在Rokid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政府就敢投资1.25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每当有科技观察者分析为何杭州科技新锐屡屡火爆出圈时,总会有人分析杭州对人才和科技企业的补贴。实际上,杭州诞生如此之多的科技新锐,并不全然是因为扶持多,最关键的还是杭州有最优越的营商环境。
无独有偶。今年一季度末,杭州个体工商户总量首次突破100万户——这是继2024年杭州企业总量突破100万户、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00万户后,实现的第三次突破。
鱼儿为什么游入杭州?透过创业补贴这扇窗,可以看到杭州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星辰大海。
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在杭州创业,能领到多少补贴?”
将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得到的结果是涵盖了八个大类的补贴项目,其中,具体金额和条件因政策类型及申请者身份而异。
补贴金额,标准并不唯一。但看待杭州营商环境的维度,不止这一个。
互联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杭州是养了六万条锦鲤,才孵化出这六小龙。”每条小鱼都有可能越过龙门,但需要整个生态为之提供活水,杭州做得最多的就是陪伴和培育。
2014年,强脑科技在美国创立。企业创始人韩璧丞回忆说,杭州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派人飞了1万多公里,到他波士顿办公室找他谈落地事宜的地方政府。在他们交谈的几个小时里,双方的话题并不是杭州有多好,而是聊脑机接口技术,相关负责人连讲了好几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韩璧丞感到,杭州方方面面的水平都很高。
被杭州召唤回来的还有群核科技,故事发生在2010年。当年,浙江到美国“招才引智”,举办“美国硅谷高层次人才恳谈会”,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就是当时的参会者之一,会后他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对比了杭州、上海、北京的创业环境之后,黄晓煌发现杭州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最大,北京更倾向于引入成熟公司或企业总部。黄晓煌也跑了厦门、苏州、西安等城市,发现当地毕业生大多不想留在本地,而浙江大学的毕业生既愿意留在杭州,也愿意来创业公司。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宇树科技。2017年,宇树科技推出国内首款公开销售的四足机器人。杭州高新区(滨江)实施了“瞪羚计划”,通过房租补贴、研发资助等政策,为还是初创企业的宇树提供了重要支持。
杭州亚运会期间,秉持“科技亚运”的理念,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在场地中来来回回运送铁饼,吸引全球目光。自那以后,杭州的机器人频频出圈:步行姿态最像人类的机器人、奔跑速度最快的机器狗、能穿山越岭涉水的机器人……目前,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60%。
杭州,永远把最好的舞台和机遇,留给企业。
图自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微信公众号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杭州到底做对了什么?
杭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打响杭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品牌。”
多支持,少干预。
今年,杭州提出,要纵深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继续推出“为企办实事”项目,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民营经济最强市。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杭州科技型企业现存量达1.9万家,其中科技型民营企业1.8万家,占比达93.25%。
也是今年,杭州的市级财政资金增至502亿元,其中15.72%的产业资金集中投向优质新质生产力,加大支持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国资不与民资抢市场。在“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中,杭州创业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均不直接投资初创期中小微企业,而引导基金向投资机构设立的子基金出资,由子基金对具体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放大功能,做“伯乐的伯乐”。这为民营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提供了更大舞台。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有人形象地形容,杭州的营商环境是“拎得清的小透明”。对于企业,杭州政府给到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高效简洁的服务,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房租减半、科研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尽力帮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把创业者的需求和痛点研究得清楚明白。
如游戏科学成立初期,西湖区艺创小镇就对游戏科学等数字内容企业给予三年内最高100%的房租补贴减免;宇树科技急需知识产权保护时,杭州还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派专员上门指导。
在网上,不少企业家感慨:“公司整个入驻过程、补贴申请过程,没吃过一顿饭,没喝过一顿酒,没送过一根烟”“答应你的政府补助,按约定时间自动打款,无需你再去问、再去催、再去请吃饭”“事办完,政府部门的人就消失”……甚至有位迁到杭州的企业家回忆称,到公司迁完,自己都不知道那名政府工作人员的职务。
围绕减办事流程、减审批环节,杭州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让企业“轻装上阵”、让创新者“拎包创业”。目前,杭州已率先在全国实现21个部门的251项企业办事事项凭营业执照“一照通办”,一共减少了企业申报材料753件。
以前是人找政策,在杭州是政策主动找人、找企业。在杭州,好的营商环境早已超越了传统经济部门的单向施策,构建起一套涵盖制度创新、要素协同、生态培育的多维竞争体系,成为了“小龙”们的乐园。
图自杭州市投资促进局微信公众号
增强城市竞争力
今年以来,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圳提出,要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营造一流“生长环境”……各地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从未像今天这般。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各类要素资源已经被充分挖掘,拼土地、拼人口红利的时代悄然而去。从耐心资本、人才森林到创新沃土,杭州出圈的本质,其实是城市竞争的升维——当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土地转向“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
杭州深谙其道。
在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中,杭州多次提出要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2023年杭州市两会上,浙江省域内营商环境首部地方立法——《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表决通过,包括“市场环境”“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支持”“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突出杭州特色实践,并对标国际标准,务求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问题。
比如,因地制宜。将国家和省的方针政策与杭州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各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总体要求,破解部门“信息壁垒”“数据孤岛”,便利企业跨区迁移,完善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
再比如,改革制度。《条例》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难点问题,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回应市场主体意见诉求,从体制机制上系统性地设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
杭州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作为全国6个试点城市之一,杭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结合产业本底优势,出台《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制定《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发布《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态。
自试点起,杭州积极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在打通体制机制梗阻、创新优化制度供给等方面,形成一批首创经验和亮点做法,探索的50项改革由国办发文向全国推广。
数据无言,但折射城市活力。这些年,杭州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和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城市第一。
“我们总部一定留在杭州!挖不走。”祝铭明说。
简单的一句话,或许就是杭州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