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2025-05-23 10:32:46 世界浙商
世界浙商客户端讯(记者 施晓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深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也为各国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战略机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有关倡议,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科技创新合作,5月22日下午,“2025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主场活动和创新合作智库圆桌会议在宁波这一座享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美誉的东海之滨港城成功举办。
黑山副总理布迪米尔·阿莱克西奇、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岩、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常健、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晓、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楼学军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中东欧国家驻华使领馆,国内和中东欧国家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及青年代表3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主办,联合中国宁波工程学院、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所、保加利亚国家与世界经济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创新中心、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匈牙利宝依·佐尔坦应用研究非营利有限公司、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科技园、斯洛伐克日利纳大学共同协办。
主场活动,以“科创青年 共赢未来”为主题,聚焦“面向未来的双多边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新机遇、新路径”议题,搭建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深国际科技合作理解和共识,会上发布了“2025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举行了创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主旨演讲、青年对话等活动环节。
会上,黑山副总理布迪米尔·阿莱克西奇表示,知识荟萃、科技集结和创新汇聚使得各种项目得以实施,促进世界以更强和更坚定的志向朝着更加人文高尚的方向前进。这次活动为塑造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未来合作方式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可信的机会,再次阐明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2025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是一个强化科学、技术和创新合作的关键机制。该机制不仅为各国研究员、创新者和教授搭建了跨国协作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还通过深化伙伴机构间的合作网络,推动科技领域的智力融合与创新突破。
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岩指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近年来,宁波积极构建具有本市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希望各方持续加强新兴产业领域创新研究以及共同促进青年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区域间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推进青年友好发展型城市建设。
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常健提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凝聚合作共识,共同把握新兴技术发展机遇,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双方要充分发挥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互补优势,通过技术转移、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务实举措,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正在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正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展示交流机会,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科技创新格局。
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晓表示,青年既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深化国际科技交流的践行者。近年来,中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中方重视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双多边机制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愿为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提升双边关系和中欧关系提供更大助力。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强调,作为“创新大省”的浙江,研发投入强度、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稳居第一方阵,这次活动必将会对彼此之间增进相互理解、深化互利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强调,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合作典范。
主活动现场,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2025)》。在2023年首次发布之后,研究团队立足新的发展形势,联合国内外顶尖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对指数进行了全面升级。本轮指数显示,北京、上海在全国27座参评城市中综合得分位列前二,在面向中东欧国家的开放创新合作处于领先地位。深圳、广州、宁波等10个城市的得分排名属于高水平区,优势明显。宁波综合指数排名升至第5位,较上一轮发布提升1位,其中开放沟通与交流方面位列第3位,合作成果与实效排名快速攀升至第7位,但在创新实力与生态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
主场活动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合作网络正式启航,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波,分别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校管委会委员格雷戈里·扎罗蒂亚迪斯,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创新中心主任弗兰·塞斯尼奇以及塞尔维亚诺维萨德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托多罗维奇签署协议,共同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合作网络旨在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创新主体开展合作搭建桥梁,通过共建海外创新中心等形式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员交流、科学研究、技术对接与产业化孵化等提供双向支持,携手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圈。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与保加利亚国立交通大学,以及宁波工程学院电信学院与斯洛伐克日利纳大学电信学院分别进行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旨在加强宁波高校与上述中东欧国家三所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建筑与交通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帮助双方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为解决国际共性科技难题发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智慧。
在主旨演讲环节,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方新女士,波兰国家复合材料技术重点集群主席、波兰科学院材料工程与冶金委员会委员安杰伊·楚拉克先生分别围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和《欧盟和中东欧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中的波兰实践》作主旨演讲。与会专家深度探讨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认同。
在青年对话环节,5位来自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青年科研人员及创新园区代表,围绕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设、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培养、新技术领域青年开展跨国协同创新的机遇与路径等议题开展对话。各位青年代表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和合作案例,深入分析了双方科技人才合作现状,并就未来创新合作方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系列活动“创新合作智库圆桌会议”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和7个中东欧国家的13位智库专家学者分享各国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经验和国际科技合作实践案例,探讨双多边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新机遇、新路径。会议围绕当前国际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模式、机制等有关议题展开探讨,深入剖析了人才流动的现状与问题,并分享了各国在推进开放创新合作的实践路径、优秀的国际创新合作案例,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青年科研人员、学者、科技产业创新者的双多边创新合作,织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网络提供了思路。
“2025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及青年人才交流打开合作共赢新局面,谱写长期发展新篇章,为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生态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