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文化+”新场景新应用圈粉各路观众 浙江展区,点燃深圳文博会
2025-05-26 14:28:04 世界浙商
5月25日,文博会浙江展区门庭若市。记者 陈黎明 摄
AI相机前排起长队,机器人被“团团包围”,各种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展位前门庭若市……本届深圳文博会,浙江展区热度十足,持续吸睛。
来自全省各地的90多家参展企业(单位),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等主题,展示浙江璀璨深厚的文化底色、风起云涌的数字文化、引领发展的特色产业和聚力创新的非遗文创,以多种形式彰显浙江文化产业的人文味、科技感、融合范。
浙江展区的机器人引来不少参观者参与互动。记者 陈黎明 摄
黑科技现场“开黑”
走进浙江展区,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文博会开展第一天,来自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G1和机器狗GO2,便成了整个展馆的大明星。
浙江的黑科技并非只是来刷“存在感”,价值体现在落地应用。宇树科技行业销售经理李子雄介绍,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可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文旅服务等多个场景。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BrainCo智能仿生手,将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高度整合,可以通过检测佩戴者的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识别佩戴者的运动意图,并将运动意图转化为智能仿生手的动作。
当文化与科技相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动能?浙江中视电子有限公司带来的全息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切口。裸眼3D效果的十里红妆、天封塔、天一阁等宁波标志性历史文化元素,在圆柱形透明全息舱里360度旋转、切换,惟妙惟肖,引来观众阵阵惊叹。
“全息舱不仅能实现悬浮立体成像,还能够实现智能触控互动等,可以应用于工艺品、文物展示等场景。”工作人员张继恒说,中视电子多年来持续深耕数字空间智能显示领域,为线上数字展厅、虚拟博物馆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浙江展区的硬核科技不仅圈粉各路观众,也获得了市场认可。5月24日,来自嘉兴海宁的莲偶科技签下一笔7亿元的虚拟现实电影项目和一笔500万元的XR文旅项目。在虚拟现实电影项目中,莲偶科技将与合作伙伴初步目标是在全国推动500—1000家影院场景试点改造,打造完整VR电影产业链。
AI影视体验、元宇宙文旅场景、区块链版权交易……在浙江展区,“数字技术+文化创意”催生的产业新生态新场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喜马拉雅奇妙剧场展位,体验者佩戴VR眼镜沉浸式体验VR剧情。记者 陈黎明 摄
文旅融合的新解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浙江文化产业不断探索新解法、新玩法。
在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大丰DAFENG STACON集控系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这个系统可以协同机械、灯光、音响等多系统软件模块的集中控制,达到最佳舞台演出呈现效果。”大丰实业副总裁赵红梅说,围绕文体场馆、景区夜游演艺等场景,公司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5000多个文体旅项目。
科技创新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技术底座,也在不断拓展文旅新场景。
在喜马拉雅奇妙剧场,戴上一款特别的VR眼镜,逼真的VR场景让体验者沉浸感、穿越感拉满。喜马拉雅运营负责人曹铭浩说,创作团队将非遗技艺、名人轶事、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等,编织成动人心弦的故事,再通过VR剧场的形式呈现给体验者,“不仅营造了文旅融合的新场景,也能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在地文化。”
5月25日,文博会浙江展区热度不减。图为观众争相体验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越文化数字展示工程。 记者 陈黎明 摄
文化也在以新的形式融入到旅游场景中。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搭建的古越文化数字展示工程,在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里,以3D效果数字影片还原考古现场。观众置身其中,当年的发掘现场和神秘的古越文明近在眼前。该遗址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围绕“考古、博物、艺术、生活”主题,形成了涵盖考古、研学、旅游的文旅产业板块。
黄酒、瓷器、丝绸、茶叶,这些最具浙江辨识度的文化元素和产品,在本届文博会以多重形式亮相。
“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我们研发出不同品类的新酒饮,以及黄酒相关文创,如冰箱贴等。”绍兴黄酒小镇管委会工作人员徐丹说,小镇将江南水乡韵味和黄酒文化融为一体,致力打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文旅融合模式。
浙江展区展出的非遗蚕花文创产品。记者 陈黎明 摄
文化的多重打开方式
浙江展区就像一枚切片,透过它,人们看到浙江在推进“文化+民生”进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让文化用起来、动起来。
余东农民画、舟山渔民画,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和饱满的故事内容,引来众多观众观赏。
巨幅海沙渔民画《牵网》,是舟山渔民画画家蒋德叶的得意之作。画面上,十多个渔民正奋力收网,鱼儿跳出水面,动感十足,而饱满的色彩和充满颗粒感的画质,让画面更加充满张力。蒋德叶还以海沙渔民画为基础,开发渔民画雨伞、手绘木盘等十余种衍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渔民画艺术更深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认识渔民画。”蒋德叶说。
文化不仅是乡村生活的点缀,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一枚枚非遗蚕花,在展会现场“绽放”得格外绚烂,这是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重点展示的内容。该村依托当地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业务已经拓展至旅游业务、民宿经营、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成了村里的引流密码。
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传统文化,浙江参展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更多样的打开方式,让艺术和文化真正融入当下,融入生活。
南孔元素的公筷公勺、冰箱贴等,将南孔文化融入现代场景;越窑青瓷打造的口红、化妆盒,让非遗技艺与潮流时尚完美融合;仙居花灯则变身家用床头灯、小夜灯;曾经装裱字画用的绫绢,被制成了团扇、手提包,让绫绢文化融入到大众生活中,
东方美学与现代潮流相融,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接,古老的技艺、往日的风物,正在之江大地重新焕发容光。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