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储能业抱团前行,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成立

2024-01-19 12:05:22 世界浙商

浙江省工商业储能备案数量激增,成为工商业储能发展的主要土壤。

2023年储能产业出现内卷加剧,在此背景下,浙江工商业储能如何抱团前行?1月16日,“储能时代 卓越浙商”浙商工商业储能发展大会暨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成立大会在宁波举办。

大会由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主办,一舟集团承办,潮新闻、《浙商》杂志等协办,旨在为新能源领域浙商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平台。近60位储能行业企业家、专家参加大会。

 

浙江储能领跑全国

浙江省发展新能源产业方向明确,新能源产业集群是全省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将达8000亿元。

得益于浙江省峰谷价差巨大及个别地区的工商业补贴政策,2023年浙江省工商业储能备案数量激增,成为工商业储能发展的主要土壤。

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储能分会会长、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顾问杜笑天介绍,2023年第四季度,浙江省以557个工商业项目备案数量领跑全国,在全国的40.5%;广东省以292个项目备案数排名第二,江苏省以242个项目备案数排名第三。在备案规模上,浙江省备案规模1622MW/2772MWh,高于广东和江苏。

一边是行业激烈竞争,一边是资本市场持续看好。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并购交易共395笔,共计1371亿元;储能相关并购交易共约60起,共计147亿元,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250%,占所有交易金额的11%。

 

搭建合作共赢产业平台

浙商新能源产业交流中心成立,为新能源领域企业家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平台。

浙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浙商传媒董事长张雪南在致辞中说,该中心将通过与省科协、浙江大学、白马湖实验室等省内外新能源研究机构的合作,整合政府与企业等各方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张雪南表示,面对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观察家”,《浙商》杂志向来关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也将深入该领域,更加专业地传递和记录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足迹,为浙江新能源产业发展蓝图绘出现实图景。

(左二)《浙商》杂志总编辑冯永明为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秘书长潘敏敏(左一)和执行秘书长黄海刚(右一)授旗

会上,宁波企业一舟集团董事长张文阳出任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首任轮值会长。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向东受聘为轮值会长。宁波能源集团董事长马奕飞宁波腾势储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宝来等十余位企业家、专家受聘为副会长。

 

年度规划打好基本功

一舟集团依托30余年的先进制造经验,2020年开始正式进军储能产业,致力于成为专业的储能基础设施配套及系统集成制造商。

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首任轮值会长、一舟集团董事长张文阳

作为首任轮值会长,张文阳介绍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年度规划,表示未来将从体系搭建、科技赋能、数字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打好基本功。

聚焦生态圈,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该中心将肩负起激活产业链协同赋能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入研究新能源政策,科学研判新能源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

推动技术创新,打造行业核心竞争优势。一舟集团在常州、宁波设立了研发中心,具备机械、电子电气、仿真、软件、硬件等跨学科综合研发能力,专为储能业务线打造。同时借助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可带动更多高校、研究中心和企业一起,开展产品与业务创新,快速打造行业核心竞争优势。

搭建智慧化新能源产业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集结政府相关部门、浙商发展研究院、浙报集团平台的力量,以数字化、智慧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多元投入。

加快人才培养,打造产业人才孵化器。该中心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突破。进一步培育战略型专才,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努力成为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在浙商圆桌π环节,与会企业家、专家就新能源投资、安全等话题展开讨论。

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表示,新能源是方兴未艾、潜力无穷的产业,是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风口之一,也是最强劲的支撑,相信在2024及以后数年中,将继续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成立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十分必要,它将成为浙江新能源企业人士学习探讨、合作交流、信息发布的平台。

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浙江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一方提出,除了目前主流的化学储能外,氢能、抽水蓄能、智能电网调节储能等,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因此,浙商新能源产业发展交流中心可对未来的三五年乃至十年后的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引导企业家做战略性思考,使企业少走弯路。

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青山国际商学院(筹)常务副院长卫龙宝介绍,青山集团从5年前进入新能源领域,2023年12月18日,青山旗下专注电芯业务的瑞浦兰钧登陆港交所,目前市值超过400亿元。青山旗下另一新能源企业麦田能源,上市辅导备案已获证监会受理,其主要服务海外家庭储能市场,业绩表现良好,其中重要因素是俄乌冲突后,欧洲居民电价高涨,折合人民币近5元,因此放大了家庭储能市场。

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秦诗立表示,新能源行业的市场治理十分关键,要在“放”与“管”之间形成平衡,政府放权,行业协会真正建立起行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通过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