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冬:新质生产力是带有“黑科技”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浙商实践法则

2024-03-26 11:04:59 世界浙商

近日,“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其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浙商群体是实现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力军,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践行者。

为此,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浙商》杂志特别推出“新质生产力浙商实践法则”系列报道。今日第十三期,邀请浙江浙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雪冬,共话新质生产力浙商法则。蒋雪冬认为:“和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以能源技术和数智技术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浙商》杂志:您理解的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它与传统生产力有何区别? 

蒋雪冬:新质生产力是利用数字技术在推动产业能力升级、模式创新和激活市场要素等活动中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以能源技术和数智技术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数驱智,以智提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浙商》杂志:在浙达能源的当前的生产中,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可谈谈具体的创新点、应用场景,以及取得的成效。

蒋雪冬:作为一家智慧能源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我们一直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方面,我们在智能运检、智能调度等方面,支撑数智化坚强电网的建设;另一方面,以“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接入各类型分布式能源资源,实现用户侧源荷储互联,激活多要素市场,打造虚拟电厂新能源商业模式。以能源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提供用户侧的能源综合数字化在线服务,利用数字技术+能源技术带来服务的质效提升。

我们多年聚焦于“能源-市场-互联网-信息-产业技术”多要素协调为背景的能源互联网相关技术,在架构、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对能源互联网进行研究,这些年,陆续在浙江、上海、江苏、海南、四川、重庆、安徽、海南等地开展虚拟电厂建设示范应用,包括建设聚合多种分布式能源资源的虚拟电厂,在园区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从去年开始,又拓展了在数字孪生、智能运检、新型配网等方面的业务,我们的产品、技术、服务正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如今,浙达能源虚拟电厂已接入客户数目超8000家,累计运营管理电量超50亿kWh,可调容量超1800MW,帮助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提升新能源消纳1.2亿度电/年,减少碳排放56万吨/年,有效推动了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电力市场的繁荣。

《浙商》杂志:浙达能源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蒋雪冬:相比国外相对成熟的虚拟电厂,国内的虚拟电厂还处于国家政府引导、电网实施阶段。近两年,中央多部委发布的文件均明确提出发展虚拟电厂,然而怎么发展,各界尚未统一认识,另外,虚拟电厂的分布式、可调控、规模化、可定制的特点需要运行管理规划,但目前行业还未出台统一的管理标准,实现商业化运作也较为困难。

由于虚拟电厂涉及电力市场的多个方面,因此我们一直与政府、监管机构等沟通,及时了解政策走向和监管要求,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我们是国标《虚拟电厂管理规范》的牵头单位之一,希望能形成一套统一的制度,明确虚拟电厂并网接入、调度运行和运营的主体,为虚拟电厂的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浙商》杂志: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行业技术领先,您有什么样的秘诀?公司内部是否有特别的创新机制?

蒋雪冬:浙达能源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通过研发新的算法、优化现有的技术架构,不断提升我们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2021年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设立了ZD·POWER奖学金,至今已资助了数十位浙大学子完成学业。

浙达能源不但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交流,还与电力行业、新能源行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合作伙伴们开展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业务的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

《浙商》杂志: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是什么?又将如何继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蒋雪冬: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数字能源领域,以虚拟电厂为核心,建设数智电网,开展能源运营。在电网侧提供全景感知、智能运维和调度三大数智电网服务,市场侧提供负荷管理、用户接入和用能调节的能源运营服务,这两大能力通过虚拟电厂进行汇聚,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其实浙达能源一直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绿色低碳践行者,我们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负荷调控、虚拟电厂、智能运检、调度等方面也会持续发力。在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共同减排,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姚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