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今日开幕 多位顶级大咖共谈科技创新 这些知名浙企也在现场!
2024-09-06 11:19:08 世界浙商
9月5日,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
本次大会有多位重量级嘉宾出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机器学习之父”、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等。同时,主论坛还设置了三场主题圆桌,分别围绕大模型落地产业、数字化创新与全球发展,以及科技人文思考三个方向进行探讨。
根据官网公布议程显示,本次外滩大会还有蚂蚁集团、宇树科技、强脑科技、西湖星辰等多家浙江科技企业参展。同时,多位浙江企业家参加大会圆桌论坛,共话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以及行业思考。
在大会“技术篇”的主题演讲环节,王坚通过三个关键词——AI、AI+、AI基础设施,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他指出,AI+不是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云计算就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
以近两年火爆全球的ChatGPT为例,王坚认为,世界上或许没有一家公司比OpenAI对聊天场景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做不出比ChatGPT更好的产品,至少有两个原因在约束,首先是技术和模型有没有做好,其次就是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度不够。”
王坚称,能不能真正找到这个领域的问题,是束缚自己最大的前提,“人们在很多时候对这个问题不理解,单纯以为有了技术和资金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但OpenAI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创新的机制性问题。”王坚认为,OpenAI横空出世的背后,并不是简单从0到1的创新,而是从一个好的想法到最终产品的落地,这背后存在创新的机制性问题。
“过度关注产品的数据规模和发展速度,让我们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技术渗透的终极形式。”王坚表示,纵观人类历史和技术发展,只有当技术变为社会基础设施时,才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才会有更加激动人心的升级。
王坚表示,当社会关注到AI+、AI基础设施的时候,就会发现当今世界不但技术在变,人和机制也在变,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演讲快结束时,王坚提高了语调,“没有比这三项革命在同一个时间发生更令人激动,我想,这些革命正在创造未来。”
“今天大模型带来的震撼,有多少是来自人机交互、又有多少是来自机器智能的进步?”沈向洋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大模型时代人机交互方式的演变,从图形界面,到搜索、推荐、再到对话,大模型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迭代。
沈向洋认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 AI之间的协作关系。
“推荐一本叫《Machine of Loving Grace》的书。作者提到,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路程里,真正的赢家是做人机交互的。不管是什么技术,最后的目的是帮助人类更好地使用机器。”沈向洋表示。“我很认可他的观点,我们要把发展人工智能的真正目的、初心想清楚。”
提到近期行业特别关注的AI agent(人工智能体)时,沈向洋表示,agent从愿景到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需求为圆点,深刻理解模型的能力,并构建一个AI深度参与的工作流程。他表示,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最终以超预期的服务呈现给人类。
此外,沈向洋还指出,从人机共存的新范式到大模型的行业落地,折射的是技术与商业形成闭环、让技术创新真正改变世界的本质。沈向洋提到,在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力量逐步显化的过程中,须重视AI的治理,打造负责任的AI。
“从治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新的治理框架和体系,以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技术手段和前瞻,来从全球的视角构建新体系?”他提出。
技术应更关注“走的慢”的人
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在舞台上定格了温暖的一幕。随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与浙江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就人机共生的未来展开对谈。
在肖仰华看来,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和“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与之伴随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纳入到我们对社会关系的考察范围,” 肖仰华说。
韩璧丞认为,脑机接口在未来5-10年内,会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分别是:修复、增强和更高阶的交互。
修复是帮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脑疾病、肢体残疾的人恢复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强,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根据老人的意识为其提供机能补充,让每个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交互则会变得更高阶,比如对话,现在是通过语言,未来可能不需要再通过语言对话,人们收到提问后想一想(答案)就传递出去了。
新技术将带来更多新可能,但潜在的科技伦理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人工智能可以“造人”,甚至可以“造超人”。韩璧丞认为,在助力肢体、视力障碍等人群上,AI技术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帮助视障者重新“看见”,帮助肢体残疾的人重新恢复行动能力。但技术也可以使人获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如何平衡这些风险值得思考。
在肖仰华看来,AI的大规模滥用是可能损害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伤害人之为人之本性的AI应用,“我们要谨慎,要加以限制。为此,要重视技术治理,并将治理提前考虑,做到未雨绸缪。”
9月4日,在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前夕,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H1、四足机器人Go2已经在展馆的“晨光起居室”做好准备。H1于2023年正式发布,是全球首款拥有原地后空翻能力的全尺寸电驱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Go2则采用了先进运动控制,能轻松完成比心、握手、跳舞等多种基础动作。
西湖星辰成立于2021年7月,是一家背靠西湖大学,致力于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的创新企业。本次外滩大会上,西湖星辰将正式发布端到端AI语音大模型——心辰Lingo端到端语音大模型。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款大模型将对标GPT-4o,其特色是超级拟人、实时打断和实时控制。
在展会现场,强脑科技首席体验官周键展示了用仿生手弹钢琴。工作人员介绍,仿生手融合了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通过采集、处理人体运动产生的肌电神经电信号,实现了对仿生肢体的动作控制,不仅使其能按照大脑的指令行动,更让使用者能够随心所欲地完成各种动作。
此外,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在2024Inclusion外滩大会透露,本届大会蚂蚁将发布三款AI新产品,包括由支付宝全新推出的AI独立App支小宝。过去两年,蚂蚁以支付宝为核心加速AI应用布局,已在出行、政务、医疗、理财等场景服务亿级用户。韩歆毅表示,大模型正从“拼参数”走向“拼应用”,蚂蚁和支付宝将坚定拥抱AI浪潮,用AI为用户创造极致体验。
来源:《浙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记者 胡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