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嵊州新昌
2025-09-04 17:11:23 世界浙商
如果古人也爱City Walk,“诗仙”李白的首选目标,大概率会是剡中。
那么,剡中在哪儿?放到今天的地理坐标系中,正是嵊州和新昌。
千百年来,这两地百姓来往频繁,亲如一家。
从空间上看,嵊州和新昌两地中心城区只相距12公里,半小时直达,堪称浙江“城市CP”中物理空间最近的一对。
虽名气在外,但两地在绍兴市域内的经济地位略显尴尬。北边的柯桥、诸暨、越城、上虞早已跻身“千亿县”,而嵊新仍处在追赶阶段。
一步落后,步步吃力。
作为“小个子”,话语权不高、竞争力偏弱,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时往往力度不足。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两家各自发力、彼此牵制的情况,导致整体发展容易陷入泥潭。
一场自我救赎的突围,在剡溪两岸悄然开启。
浙江省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针对这个目标,兄弟县都提出了自己的口号,如越城“中心崛起”、柯桥“东融西进”、上虞“拥江西进”、诸暨“杭绍同城”……
那么,嵊州和新昌,路在何方?
“最有底气的做法,自然是嵊新协同——打造绍兴南部新型组合城市。”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所高级工程师史学锋这样说。
他长期跟踪嵊新两地发展,并梳理出一张清晰的时间轴:
早在2007年,嵊新就召开了促进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第一次会议;
2009年,绍兴出台《关于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的意见》;
2015年,《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纲要》发布;
2016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以县域协同发展作为省级试点,这在省内并不多见。”史学锋表示。
可见,抱团发展早已成为两地共识。

嵊州崇仁古镇。视觉中国
要说协同的典范,不得不提“嵊州新昌站”。
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建设时,特意在嵊州和新昌两地交界处设站,并创新性地以两地共同命名,这在全国铁路站台中尚属首例。
据当地干部透露,这个站台由两地政府共同出地、共同出资建设,站房设计融入浙东唐诗之路、越剧等元素,是两地共性的地域性文化。
但区域协同,远非挂个牌子、建个站台这么简单。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协调。
过去,从嵊州新昌站出来打出租车,会遇到一个尴尬的情况:嵊州和新昌是两条车道、互不跨界,很多外地人经常坐错车。
新昌车不方便去嵊州,嵊州车不愿接新昌客,为了争夺抢“高铁红利”,双方闹过不少矛盾。
如今,两地推动车道合并,不管坐上黄颜色的嵊州出租车,还是绿颜色的新昌出租车,旅客都能顺利回家。
一个小改变,折射出协同治理的大进步。

嵊州小笼包。视觉中国
总的来说,经过多年协同发展,两地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共建共享,取得了不少成效。
但协同发展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
好啃的骨头早就啃完了,剩下的多是硬骨头,如协同议事机制仍不完善、产业协作深度不足、物流枢纽体系尚未形成等。
这些问题,正考验着两地的定力和智慧。
“下一步,我们着眼于两地的基础、优势和需求,抢抓义甬舟开发大通道建设机遇,重点打造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嵊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
从地图上看,嵊新地区地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心位置,联甬通金、十字交叉,是打造义甬舟开放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包括嵊州经济开发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嵊州高铁新城、新昌东门如城等区域,属于两地的经济核心板块。
如何把这种通道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嵊新希望通过经济区建设,整合优化产业、港口、空间等要素资源,深度融入到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这个省域战略之中,从而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资源要素整合和产业优化布局。

新昌天姥山。视觉中国
有意思的是,在这份新规划中提到一个亮点:嵊新奉特别合作区。
此前,嵊州、新昌和奉化签署了一个特别合作区协议,通过开展区域组团,积极探索跨区域深度融合。
如镇海中学签约落户嵊州成立分校,嵊新奉旅游推广联盟成立,甬绍实现异地就医市民卡直接结算……
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借鉴嵊新协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更大范围的协同,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格局。
这类加速“组团”,不仅是基层自发探索区域协同的生动样本,更是自下而上夯实省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