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四季青第三代祝嘉君:不做霸总,低调接班​

2025-09-04 17:10:58 世界浙商

“韩国出道,全家托举。”最近,小沈阳的女儿被热议为“东北独生女”的天花板。

但要论起“江浙沪独生子”,祝嘉君的人生也足够精彩。

祝嘉君,四季青服装集团少当家,四季青服装集团董事长、一代风云浙商祝浩泉的孙子。

制图 顾喆翡

1989年10月,四季青综合交易市场开业,这便是后来响彻大江南北的“杭州四季青”的雏形。一个多月后,祝嘉君呱呱坠地。在祝嘉君心里,四季青市场仿佛是自己的兄长,而他只是家里的小儿子。

这种近乎命运般的共生关系,贯穿了他的整个成长。

从记事起,祝嘉君就没有为钱的事发愁过,上幼儿园坐着小汽车上班。从小和父母、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时至今日,还保持着每周至少三天去爷爷家吃饭的习惯——家庭给予他的,是精神和物质的双份富足。

祝嘉君的成长轨迹,与四季青发展同频。他的接班之路,没有经历豪门子弟惯常的叛逆和挣扎。从懂事起,他就知道自己将来会接过“这一棒”,这不是幸运,而是一种责任。

小时候,长辈们在家里谈事情时,祝嘉君往往是旁听者。爷爷祝浩泉当然是德高望重的“大家长”,商户们的“主心骨”,做生意遇到困难的,有纠纷的,孩子上学需要帮助的,都来找祝老爷子。

家里迎来送往,祝嘉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锻炼了沟通、观察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经历,也让他早早明白了身上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家庭的氛围、市场的脉动,管理方与商户间温暖和谐的情感链接,后来也成为祝嘉君管理风格的底色。

然而,认同和珍惜祖辈父辈的创业心血只是他接班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发自内心地对服装这一行业充满热爱和向往,高中时他就憧憬开一家自己的潮牌店。

2015年,从国外留学回来以后,祝嘉君顺理成章地进入家族企业。彼时,四季青刚好处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祝嘉君就从网络子公司做起,十年间,一步步地走到了集团副总裁的管理岗。

在同事们眼中,他是勤奋忙碌、要求高又不苟言笑的“小祝董”。他的搭档,从事服装行业30多年的E7杭州时装中心总经理钱云宣评价他:既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也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潮新闻记者看来,祝嘉君个性不张扬,思路清晰,沉稳且实干。他为四季青搭建信息化转型的通道,组建年轻化的人才团队,在管理中更强调制度与标准,对商户更强调“服务赋能”,通过设计支持、供应链整合等来提升商户价值和获得感,而非延续传统的“包租公”模式。他对服装行业的趋势有自己的判断,对未来乐观且笃定。

虽然还未完全接班,他有信心将来带领着四季青服装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向着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家族企业的“第三代”,祝嘉君一向低调,网上鲜有关于他的报道资料。然而,如何面对媒体和公众也是大企业“接班人”的一堂必修课。因而,这一次,我们终于得以与这位年轻的浙商对话,听见一位“第三代”如何在新与旧、人情与制度、家族与时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以下为潮新闻记者与四季青服装集团副总裁、E7杭州时装中心董事长祝嘉君的对话实录。

一、“接班”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1989年10月1日,四季青服装综合交易市场正式开业,一个月后,祝嘉君出生。作为独生子的他,从小便被灌输着“接班”的思想。

Q:从你的成长经历聊起,你是从小就知道自己家境非比寻常的吗?

祝:四季青,那时候叫“综合交易市场”,是1989年10月正式开业的,过了一个月,我出生了,所以我一直有种市场是“我哥”的感觉。

从我有印象开始,市场就已经是属于比较成功的状态了。那时我是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我最直观的感受,家里人变多了,他们上班忙碌的状态、社交的层面,包括他周围的人也越来越多,营造出的氛围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很好,企业蓬勃发展的样子。

Q:爷爷、父母,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你有什么影响。

祝:我爷爷给我们营造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好的,那个“好”让你觉得身边所有人都是友善的。

市场做起来,就会有不同的商户进来,爷爷对待商户的态度,是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我能够帮得上忙,我尽量能帮,让你们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能够有更好的创业环境。所以有一些商户,他可能面临到的商业纠纷、孩子上学、贷款等等大大小小的麻烦,爷爷都尽量能够提供帮助。

我觉得,爷爷给我最大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讲,是做事情要讲规矩和有边界感。他是那个年代红色烙印很强的人,爱国爱党,很有家庭观念和责任感。所以,他的理念在于,做企业不单纯是为了赚钱,还有有商业道德,也要讲社会责任感。他本人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我记得有一年中秋,要给商户们发月饼,统计过来有一万多个档口,按照一个档口两个人算,就有两万人、乃至两万个家庭背靠着四季青生活。我当时还是有些吃惊和骄傲的,商户们对爷爷、对四季青的信任,这些认可、口碑,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财富。

Q:你对这一身份有过抗拒吗?

祝:没有抗拒,很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还在上学时,如果有人跟我反馈一些公司没做到位的地方,我会把它当回事,去和家里人沟通,很早就有这个意识了。

而且,我是关注和热爱这一领域的。从初中开始,就订篮球杂志、时尚杂志,看明星穿搭。高中的时候,我还想让家里给我开一家潮牌店,所有的设计、日常管理都由我自己来做,后来因为上学也没时间,就不提了。

Q:您的管理风格是偏中式还是西式?

祝:偏西式,强调制度和标准。但中国是人情社会,完全一刀切不现实。

Q:您认为接班最难的是什么?

祝:不是业务能力,而是对人性的把握,团队管理。接班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而是信任的传递。家里看的也不只是业绩,还有你如何处理关系、如何带团队、如何平衡人情与规则。

二、“遇上洗牌与转型,我的担忧与喜悦是同样的”

201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祝嘉君进入集团子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帮助企业建立数据库,开始数字化转型。

Q:回来工作的情形,和你想象的一样吗?有没有遇到让你感觉特别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度过的?

祝:网络公司是2008年就成立了,我加入时已经有一定基础。我非常明白我来是做什么的,也认可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所以进入角色还是比较快的。

我比较有记忆的困难,是在2016年的时候,我刚毕业的第二年。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服装档口的生意是很好做的,我们和别的批发市场竞争关系没有那么大,感觉不到我们有什么短板或者问题。到了2015~16年,整个行业的竞争加剧,有些档口生意不好,交不上租,和市场的关系就变得紧张起来了。

当时,遇到这个节点,我的担心与喜悦是同样的。在我的理解中,市场是需要优胜劣汰的,我希望,对入驻市场的品类、质量有一定要求,要把好的商户吸引过来,着重去培养有一定实力、有原创精神的商家。2016年就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当时淘汰和更新了有20%的商家。

Q:2015年正式工作到现在刚好十年,哪些是你闪光的、有成就感的工作成果。

祝:也是2016年的时候,基于线下的颓势,我们就想通过大平台,自建一个平台,来给商户做增量。当时商户的利润是比较薄的,所以我们想是不是能够试试看直播,在淘宝弄一个集成店,把手头上比较好的这些品牌集合到这个店里面去,然后通过挂淘宝链接,把这个量能够做起来,这个项目现在还一直在做,一年GMV能够达到3到4个亿左右。

还有很多有成就感的时刻,比如四季青老市场的三楼,原先是以写字楼的形式出现,商业价值不高。我们下定决心把三楼清空,做丝绸,现在这个品类成为了我们集团旗下相对最强的品类。还比如,在2018年年初,我们跟广州的时尚资源合作,由我牵头把整个市场的外立面、装修形象做了比较大的提升,包括入驻商户的选拔、标准规则、楼层的布局、品牌的类型,入驻的审批,这是一个工作量还挺大、很细致的事情。

三、做服务者,而不是“包租公”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整个服装产业正在面对更加理性、谨慎的消费局面,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四季青集团如何行稳致远,年轻的祝嘉君也有自己的考量。

Q:你对当前服装行业的市场环境如何判断?

祝:当下的服装行业是比较困难的,实话实说。

比较强烈的感知点在于,寻求帮忙的商户越来越多了。很多商户跟我沟通,第一句话就是“生意难做了”,“价格竞争力低了”。直观地从量上看,他两三年前还能做到一年3亿元左右的销量,现在一年只有8000万元。另外赊账、坏账的比例变高,出于风险应对,他收缩了营业额,保利润。

“价格竞争力”,又是一个延伸的复杂命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加理性的市场、电商直播的渠道冲击、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流行趋势等等都会影响到竞争力。

所以围绕不同商户的困境,我们会进行一一拆解,看看是货品有问题,还是设计有问题,或者是账期、出款率有问题,再通过集团这个平台,帮商户对接一些资源,寻找合适的生产厂商,与理工大学成立设计研究院,以及降租金等,都是我们在做的努力。

Q:近年来,多个服装批发市场接连关闭,像北京动物园这样20多年的市场也关闭了,你会焦虑吗?

祝:“焦虑”,我理解是一种危机感。“天然流量”这口饭,会有吃完的一天。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在“物业方”,当“包租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要走得长远,我们还是要把自己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要拼的是“服务”,怎样打造原创能力强的核心商户集群,怎样给入驻商户赋能,怎样形成商业闭环,向外输出标准规范等等。

比如,传统的服装批发市场,是一个标准的“交易”场所。而我们着力打造的新市场,类似E7服装中心,从国外请的知名设计师设计,花了相当高的代价来做氛围的营造,动线的布局,为商户提供展示、洽谈、办公的空间。

“展示”听起来简单,但其实是打造品牌中的重要一环,服装的调性,能传递出理念,也是对外一个重要的形象输出。

还有,我们的网络公司从给商户做增量,慢慢演变成帮他推品类、推品牌。“香云纱”就是我们去年推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品类。

现阶段,作为企业管理者,我在考量一个项目好还是不好,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价值延伸,希望把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商”的概念,根基扎得深一点。

四、新机会 新活法

服装行业的未来是什么?年轻的“小祝董”更能把握到企业管理、技术更新、时尚风向等变化。当然,他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Q:服装行业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祝:一定是细分化、场景化的市场。像前两年流行的马面裙、国风,现在可能是户外,比如冲锋衣、瑜伽服、露营、溯溪等功能性服饰。前不久,我去了台州三门考察,一家不太起眼的冲锋衣厂家,一年销售能做到十几个亿。所以,趋势一定是往细分化的方向走的。登山鞋、防晒衣等等都是非常有潜力的细分品类。我们也在考虑,拥抱和迎接这种趋势,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开类似迪卡侬这样的沉浸式、有体验感的服装专业市场。

另外,我们也在关注出海,和团队分享研究TikTok海外直播带货的可行性,海外退货率低,可能是新机会。

AI时代的到来,对于服装行业也是一个机遇。AI工具的应用可以覆盖在服装设计、生产、供应链、营销等等环节,为入驻商户提供趋势报告、生产建议、销量预测直播数据分析、供应链优化等等服务。四季青已经有商户开始使用AI助手了,市场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Q:四季青未来的战略是什么?

祝:我们要打造一个生态闭环:老市场做批发,E7做展示和体验,园区提供设计和办公空间,网络公司做线上赋能和品牌推广,对外输出价值标准。最终目的是服务优质商户,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伙伴。

Q:你对自己这十年的工作如何评价,“接班”接到什么程度了?

祝:我很庆幸,这十年,坚持的东西还一直在坚持,没有变得世俗、圆滑。也更为自信了,考虑好的事,我有八成的把握能做成。“接班”的进程大概在六七成吧。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