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视谷”预见智算2025:算力爆发式增长何以“变现”?

2025-01-06 11:21:13 世界浙商

近日,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赴“中国视谷”窗口园区调研,提出要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以建设视觉智能产业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地理新地标和城市产业新名片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助力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要立足特色优势,扩大发展增量,做深基础层、做强技术层、做大应用层,蓄势谋新、积极拓展未来产业发展领域,培育以场景应用引领行业发展的视觉智能产业体系,提升“研发总部+合作园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全链条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以此为导向,12月26日下午,在“中国视谷”预见智算2025——视觉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计算专委会筹备研讨会随即在视谷创新中心顺利举办。省内外智能计算领域的20多位产学研用金代表共聚一堂,“把脉”2025年智算新趋势,抢抓算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机遇,探讨以国家级联盟的优势推动首个智能计算专委会落地杭州,组建起“中国视谷算力产业发展方阵”,打造视觉智能产业链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模式。

研讨会上,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理事长李技集中提出了智能计算六大热点问题,聚焦当下与未来、前沿科技与产业现实的“基本问题”,产业各界“会诊专家”激情碰撞思想火花。

如何理解和看待智能算力的尽头是能源?算力(含智能算力)能否直接产生效益?集群化智能算力可以远程化传输调度吗?中美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路径哪个更合理?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时代真的终结了吗?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一、算力热点 竞技主场

“算力即国力、智能即未来。”当前,智能计算已成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赛场,全球巨头角逐创新制高点的主战场。随着大模型时代加速爆发变革,算力需求日益复杂,万卡甚至超万卡集群成为新一轮大模型竞赛的“入场券”,譬如Meta、微软&OpenAI、xAI等AI巨头企业已完成10万卡智算集群布局。

那么,什么是智能计算?

智能计算是具有数据密集、计算驱动、基于模型等特点的计算理论方法、架构体系和技术能力的总称,其目标是根据任务所需,利用特定算力资源和恰当的计算方法,获得更优结果。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计算依靠智能,即利用智能技术增强计算的能力和效果;计算为了智能,即通过计算来实现智能化应用,以解决复杂问题。

据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规模为2207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我国达617EFlops,占比全球28%,增速42%。预计到2030年全球算力规模将突破到20ZFlops,我国达5.6ZFlops,而智算占比整体规模超95%.

由此可见,我国算力总规模尚且位于世界前列。近年来,在“东数西算”工程牵引下,我国算力地图正式开始形成八大枢纽、十大算力中心集群,涵盖了京津冀、内蒙古、甘肃、长三角、贵州、粤港澳、成渝等地区。全国各地竞相“跑马圈地”,智算中心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加速涌现,大规模集群化算力项目占比猛增。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 年11月,全国已经投运的智算中心项目近150个,在建及规划建设的智算中心项目近400个。

以浙江为例,加快“算力强省”建设,已建成算力总规模超25.67EFLOPS,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预计到2027年基本建成计算创新、产业集聚、算力能力、算力生态“四大高地”。其中,杭州于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建设新型算力中心,以“中国视谷”“三层七端多元”产业体系为抓手,加快智算突围与创新应用,抢占算力产业新高地,助力我国加快形成以算力大市场体系服务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发展格局。

在新一轮算力发展中,智能算力无疑是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也存在诸多“瓶颈“与进阶”难题。

譬如,全球智算领域也在热点关注算力背后的能源支撑问题,算力(含智能算力)如何产生效益,集群化智能算力能否远程化传输调度等挑战。我国智算产业面临算力消纳、芯片自主可控破局难、智算运维粗放、模式单一效应受限等问题与挑战。而在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存在“赢者通吃”法则(达维多定律),即率先控制颠覆性技术的一方在技术应用和市场把控方面拥有巨大先机,我国也需警惕在AGI领域与美国等科技强国形成明显代际差距。

二、借“算”之势 搏浪未来

以长远思维看现状问题的解决之道,智能计算的发展趋势便不言而喻。

“集群化”是一个关键词。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理事长李技表示,全球算力结构在升级,集群化智能算力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智能计算深度发展“呼唤”算力服务市场不断细分。在规模结构方面,超大规模和中小微智算中心分化;在功能结构方面,云端推理需求市场占比逐步上升;在部署模式方面,私有化部署将成为智算市场主流。以之江实验室为例,其建有全国首批、浙江首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链接、联合多元创新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同时,其“万卡千星”、“良渚星座”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已成功点亮浙江新型算力中心首期千卡集群、基础万卡集群。

之江实验室研究员曾令仿表示,“平台围绕‘1397’规划,重点干好智能计算这一件事,致力于突破突破算力、能耗、性能三大关键问题,推动智能算力走向自主可控。”由曾令仿团队联合燧原科技、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芯片及其构建的高效能智算集群成果在近期荣获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说,“在智算集群‘好用’方面,我们自研了配套的全栈软硬协同优化加速系统,有效支撑了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的高效性。”

今年9月,之江实验室与云尖信息两大“中国视谷”产业生态单位共建的新型算力中心联合实验室也正式揭牌启动,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在智能计算领域的创新能力优势,以及云尖信息在智算集群硬件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

群智一体化是另一个关键词。

这个万物智联、群智涌现的新时代,开展面向群智物联网的感算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将有效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姚信威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时代,应聚焦群智物联网感算一体化赋能“新智”生产力。他说,“我们携带的移动设备、广泛部署的物联网、形态多样的互联网等实现了智能连接,打破信息、物理、社会三元空间隔离,促进人机物要素彼此激发跨域协同。”

不管是集群化还是群智一体化,都体现出了“和合”之道,为现代科技产业的破局提供了解决灵感‌。视觉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计算专委会的推进正是以期通过视觉智能产业集群的“和合”力量构建新生态、共创新价值。

浙江省北大信研院院长、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董事长蒋云表示“中国视谷”正在成长为一个现象级的产业新地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中小融通发展的视觉智能产业链。杭州在此优势下,要实现视觉智能与智算产业的提质升级,可以加强产业链体系化升级,加快算力产业生态建设。

对此,浙江省北大信研院副院长、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总经理罗伟节也表示,作为杭州唯一一个产业领域的国家级联盟,视觉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谋划结合“中国视谷”国家级地标的生态凝聚力筹建智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智能计算科学前沿探索以及打造智能计算产业链合作协同创新样板。

三、算力应用转化“算利”价值

在算力规模急速扩大的背景下,部分地区的智算中心经济运行模型还不成熟,不仅无法转化出“算利”价值,还容易产生算力过剩危机。对此,摒弃狭隘的项目思维、产品经济思维模式,构建起科技服务业思维,打造由算力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产业体系才是破题关键。

李技建议,可以探索构建“电、算、智、数、用”五位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增长潜质的现代产业链闭环体系。“产业变现的出口一般是有中创新、无中生有两大途径。通过完善智能计算产业赋能体系,将应用转化为经济价值,才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真正逻辑。”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数字经济所主任徐精兵从创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切入,表明我国智能计算“变现”之道在于通过实体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优势持续打造应用场景。来自浙数管、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城市大脑、大华股份、码全信息、国辰智检、追形科技、雷数科技、南京银行杭州分行的产业专家也结合各自实际应用解析“算利”秘诀。

围绕“应用为王”的打法,杭州城市大脑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永生交流了数据要素及应用价值的实战经验,“城市大脑是数字浙江的缩影,我们的经验是聚焦政策,先找赛道,再找爆点应用。”

譬如,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也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城市大脑基于多年的DPaaS和SPaaS等平台技术积累了构建数据共享信任机制,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申永生表示,预计下一步,我国将积极谋划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以场景需求为牵引,依托统一的规则机制吸引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等生态主体,共享共用数据资源、联合开发场景应用,并以技术系统保障以上活动开展,实现数据可信流通与高效利用。

计算正在重塑整个世界的未来,无尽的计算将带来无尽的产业变革。聚焦未来智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李技提出了三大建议策略。一是优化算力供给,既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也要统筹好算力资源调度。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计算架构、计算方式和算法创新,做好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适配协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并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三是促进应用落地,把算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强化算力支撑,助力模式新颖、特色鲜明的算力应用加速落地,既是算力发展的预期目标,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算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本次研讨会由视觉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主办,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浙江省视觉智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视谷”融媒体中心承办,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联盟、南京银行杭州分行、《浙商》杂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