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军:用中国心锻造“中国芯”丨科技新浪潮

2025-03-12 15:02:31 世界浙商

当杭州“六小龙”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从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竞技场,浙江——因杭州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场静默而汹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协、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浙商》杂志、世界浙商客户端联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报道,揭开新时代浙商军团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码。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业家”第十一,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用中国心锻造“中国芯”

曾有国外专家断言,中国人不可能生产出属于自己的超高纯度溅射靶材。作为制造芯片以及LCD的关键原材料,溅射靶材兼具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性,其生产设备投入巨大,产品技术含量极高,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更是严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对高性能溅射靶材材料的需求愈发迫切,以摆脱在芯片制造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境。但是,长久以来,全球高纯溅射靶材市场都由日本、美国的少数跨国企业控制,其他国家难以染指。

“走,去浙江创业。”2005年,38岁的姚力军辞去日本霍尼韦尔公司大中华区总裁一职,来到浙江创办了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江丰电子”)。

19年来,江丰电子始终致力于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坚,成功开发出了全套生产工艺,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设计并建设了基于国产化装备的世界一流的溅射靶材生产基地,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

目前,江丰电子研发生产的铝、钛、钮、铜等溅射靶材已经全面通过IBM、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世界一流芯片制造企业认证,销售网络覆盖亚、欧、北美几百家客户,彻底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与产业空白。

漫漫求学路

上世纪60年代末,姚力军出生在东北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父辈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对科学和技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时期,姚力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那时的中国,计算机还是稀罕之物,但姚力军却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他不仅创办了一所计算机培训机构,还活跃在哈尔滨与中关村之间,充当起了“倒爷”。

那段时期,他最多时一天可以安装50多台计算机,一年下来就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开着私家车、手拿大哥大的姚力军,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这并未满足他对技术的渴求。他常常思考:为什么这些计算机的主板、硬盘等关键部件都是国外进口的?为什么IBM、英特尔等如雷贯耳的明星企业都来自海外?这些疑问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

几十年后,这颗幼时的种子在浙江余姚开花结果,姚力军创办的公司也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版图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1994年,姚力军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并拿到日本文部省的奖学金,前往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在日本的十年,姚力军常常工作到凌晨两点半,最长的一次实验连续进行了五天五夜,直到眼睛因过度疲劳而充血。

毕业后,姚力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公司工作,先后担任电子材料事业部研发工程师、研发总监、技术总监,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仅四年时间,他就成为霍尼韦尔公司日本生产基地的总执行官,也是全厂唯一的中国人。

在日本,姚力军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结识了众多业界精英,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但他并没有打算长期留居日本。

他说:“去日本就是抱着学技术、产品和管理的想法去的,日后必定是要回国。”国家的发展需要半导体产业,也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技术人才。2005年,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姚力军自筹资金采购了20个集装箱和1个散货船的生产设备,带领同样致力于半导体材料行业的海外学子以及六位日籍高管,毅然踏上回国创业的征程。

艰辛创业途

2005年8月,姚力军在余姚组建江丰电子,这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个超高纯度金属溅射靶材研发生产基地。

姚力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在2005年年底就迅速生产出了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靶材,填补了国内溅射靶材工艺的空白。但是,当他去推销产品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尽管价格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但客户还是普遍怀疑来自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不敢轻易尝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江丰电子雪上加霜,“当时月销售额骤降至8万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却高达数百万元。”姚力军回忆,在最困难时,多家跨国公司向他提出了收购意向。他深知,如果将公司出售,自己可以立马实现财务自由,但中国将失去一家让芯片关键材料国产化的企业。怀着产业报国的初心,姚力军婉拒了所有收购提议。

到了年底,姚力军面临了更大的困境。供应商的货款和员工的年终奖亟待支付,但公司的可用资金却捉襟见肘。姚力军四处奔波借钱,终于在年关前凑齐了所需的资金,给全体员工发了工资和年终奖。年后,政府及时提供了300万元的贷款。随后,江丰电子又获得了5000万元的风险投资,这才顺利渡过难关。

2009年,江丰电子开始向中芯国际供货,产业化正式起步。此后,公司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逐渐赢得了国内外芯片制造企业的认可。如今,江丰电子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还远销北美、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250余家芯片企业。

2014年,江丰电子成功投产了纯度高达99.999%的超高纯钛,成为中国第一炉“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和第一条低氧超高纯钛生产线的创造者。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美、日两国的垄断,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低氧超高纯钛的国家。

“从回国创业开始,我心里就非常明白,我和所有江丰人所从事的是振兴中国集成电路的伟大事业,要耐得住寂寞,更不能惧怕挫折,因为我们的目标在远方。”姚力军感慨地说。如今,江丰电子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北美、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全球有超过百余家芯片厂正在使用江丰电子的靶材。

扎根浙江地

此前,姚力军曾动情地说:“改革开放40年,给了我四次发展机遇。最后在浙江创业成功,成就了今天的我。”

姚力军认为,创业者扎根浙江有三大优势。首先,浙江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教育与科研水平位居前列,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其次,浙江是民营经济的沃土,这里孕育了一大批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再加上良好的商业环境,使得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浙江省科协发起的科技型企业家选育活动,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高度重视,也为科技型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姚力军表示,这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促进了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氛围。

“作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将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姚力军表示,随着今年“新春第一会”提出的“三支队伍”建设目标,浙江正致力于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进一步加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确保产业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

“只有看似平凡而又渺小的个体高度凝聚在一起,勤奋且忠诚地服务于共同的目标,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姚力军感慨道,未来,江丰电子将继续深耕超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领域,服务于芯片与面板产业,致力于垂直整合生产体系,构建从材料提纯到最终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同时,公司也将加强装备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倡导长期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报国心

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造过程,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姚力军直言:“正是因为江丰电子在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领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因此,高科技行业的创业者要注重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江丰电子十分注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每年都会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姚力军称,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此外,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1538项,共授权专利664项,其中发明专利432项,位列中国企业专利500强第365位。

“人才的加入,为江丰电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姚力军透露,公司创业团队中有国家“引才计划”专家7人、浙江省“引才计划”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2人。到去年为止,旗下已经有17家公司实现了超过亿元的销售收入,且4家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

对于立志创业的追梦者,姚力军建议,创业者应该有一颗“大心脏”,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智慧引领,才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此外,还应该目标明确,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方向。

这不仅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曲产业报国的赞歌。姚力军用实际证明,只要带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更进一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姚力军将继续带领江丰电子,用火红的中国心,锻造纯正自主的“中国芯”。而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创业者,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能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胡淼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