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孵化面积扩容10倍,在温州遇到“梦工场”

2025-05-28 11:22:23 世界浙商

这几天,中国(温州)数安港组建的三人“招商小队”正在杭州对接数据企业。“我们走访了奇安信、千百度等重点企业,就在十多天前,他们刚刚来温州参加2025数据安全发展大会,对到温州发展数据产业兴趣浓厚。”数安港负责人介绍,频繁的走动,让他们和这些企业团队成了“老朋友”,招商和项目对接非常顺利。

近年来,以举办数据安全发展大会为契机,中国(温州)数安港从全国各地招引628家生态链企业入驻。数据企业为何如此青睐数安港?数安港是遍布温州的众多孵化器之一。它通过在数据合规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引领,抢占发展主导权和行业话语权,建立了23项数据基础制度,发布数据百大案例“白皮书”,吸引17个行业级数据实验室落地。

中国(温州)数安港引入圆弧玻璃咖啡馆等业 态,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办公、休憩环境。

孵化器,常被称作创业“梦工场”,是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物理空间,同时还通过多元化增值服务,成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数安港的发展故事,是孵化器里能孵金蛋的最好例证,也是温州自2022年启动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系统构建大孵化集群体系的目的所在。

三年来,温州全域孵化空间面积由84万平方米增长至878万平方米,扩容约10倍。孵化项目数量、青年人才集聚度都呈现井喷式增长——在孵企业从2800多家增长至11600多家;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从1.2万余人增长至9万余人,分别是原来的4倍多和7倍多。

一向缺创新要素、缺科技支撑、缺研发人才的温州,将大孵化集群纳入城市发展战略,逐步重构创新格局后,有哪些收获,带来哪些启示?接下来如何能更进一步?

公园也能变身孵化器

从温州动车南站抵达,车行在城市东西方向主干道上,每隔几分钟就能看见标有“中国数安港”字样的楼宇建筑。

在数安港工作的几年间,来自浙数城市大脑(浙江)有限公司的单伟林在这条路上走了上百趟。他回想起3年前,数安港刚启用时,核心区面积只有23.7万平方米,如今已拓展至150万平方米。仅数安港这一个孵化器的面积体量,已经远超三年前温州全市的孵化空间总数。

“一个城市的发展,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也离不开‘群星闪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在科技招商过程中,发现很多‘小而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仅需几间办公室便能启动研发与运营。”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类企业对办公环境与配套服务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智能化且配套完善的创新空间。

三四年前,温州市有关部门对全域孵化空间开展大排查梳理,发现温州仅有孵化空间84万平方米,几乎没有空余。2022年4月,温州发布三年行动计划,首要任务就是拓展孵化空间面积,当时的目标是到2024年底,全市累计新增孵化场地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

新空间从哪里来?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干部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外地找经验。

这些年,瓯海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总经理叶衍晓一直在和孵化集群建设打交道。走过上海、深圳、苏州、杭州,他发现这些城市之所以科技创新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离不开长期的基础打造。“比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大大小小的创业园和科技园,配套齐全,而且不会选在荒芜的地方,而是在充满发展前景的地方。”叶衍晓说,平台的选址和服务水平,决定了引入项目和人才的层次和质量。

这样的理念,通过不断地调研走访逐渐深入人心。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重点区域,鹿城、龙湾、瓯海聚焦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乐清、瑞安聚焦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建设,温州海经区、经开区聚焦加速器、科创园建设,腾挪和提升改造一批小微园、文创园、老旧市场等,整合盘活一批国有空间资源,新建一批聚焦新兴产业培育的孵化基地。于是,在温州各地区位便利的高教园区、高新区,甚至城市公园,孵化空间安下了新家。

温州注重人才招引,加强孵化载体与青年学 子紧密沟通对接。图为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 研究院等科技孵化载体携就业岗位走进高校。

90后周祥如今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工作之余,在园区内就能够满足生活所需。“园区门口迎面就是大片绿茵草坪,相当于一栋楼的占地,这样的留白让人特别舒畅,仿佛回到了大学校园,白天是景观,晚上还能变身足球场。”周祥说,走出园区,1公里内就有学校、商业综合体、博物馆、医院。目前,园区内聚集的青年人才已经超过3000名。

乐清直接将孵化器——中国赛宝(东南)实验室建在了公园里。公园地处乐清城区与经济开发区之间,又毗邻高速互通、轨道交通,既让实验室就近建在企业“家门口”,又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生活便利。

“孵化器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土壤,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条必经之路。当前,浙江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各个城市也争相在孵化器建设上做文章。”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陈曦表示,温州的孵化器建设特点鲜明,全市“一盘棋”谋划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县进行了覆盖规划,集中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域创新空间的大拓展,已初步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有力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

通过三年集中攻坚,温州全市孵化面积由84万平方米增长至87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目标,全市50%以上的高端人才、创新项目聚集在大孵化器内。

两次搬家的企业为何一心“回笼”

两次搬家的经历,让吴桂初坚定了要一直待在大孵化集群里的念头。

进入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仅仅3年,吴桂初创立的浙江聚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达到了“毕业条件”(四年内成为规上企业)。彼时的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器面积有限,该企业不得不另外租厂房,搬离园区。

没有食堂公寓,没有企业注册、人才招聘的服务,离开孵化器的日子里,企业远离了创新氛围,吴桂初感受到创业愈发艰难。他向园区提出,希望赶紧“回笼”。

等待一段时间,聚创智能在园区的指导服务下搬入加速器,面积从300多平方米增加到了3000多平方米。园区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特点,经常推荐行业的最新信息和匹配的政策申报,帮助企业获得奖励超600万元。如今,该企业的研发成果孵化出覆盖智能装备和智能配电研发、制造、服务等相关领域的6家企业。

“创业初期的团队规模小,对研发、转化充满激情,但管理经验和精力都相对缺乏。”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孵化空间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温州意识到了扩面更需提质的重要性。

与许多城市相比,温州的区位优势不如杭嘉湖,科技、人才要素的招引难度相对较大。如何导入更多资源,提升孵化器质效?温州在大孵化集群中重点打造“一港五谷”,包括中国(温州)数安港、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中国(温州)新光谷、国际云软件谷、中国(温州)智能谷,特别引入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校在温共建研究院,提升孵化器赋能产业发展的能力,让产业辨识度明晰起来。

中国基因药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专注于细胞生长因子研究领域,其团队之前研发出的创新药却未能在温州转化。究其原因,是温州没有能承接创新生物药的转化平台、产业平台。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和瓯海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依托温州医科大学,中国基因药谷落户瓯海。佰诺创睿(温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树民瞅准发展机遇,召集苏州、上海的团队入驻药谷。今年初,企业顺利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C证,这意味着中国基因药谷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了从科研源头,到小试中试、临床研究、产业化上市,再到产品销售的生态系统闭环。

孵化器承担着产业转型的重要使命,“一港五谷”更是担负着温州未来产业发展的突破和探索使命。中国眼谷正在打造眼健康科创产业综合体,目前总数达到608家,入驻企业总营收突破百亿元,一条完备的眼视光产业生态链逐渐形成。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打造了全国首个开源鸿蒙小镇,平台集聚数字经济企业2895家,实现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达全市一半。

软性服务价值最具吸引力

“如果说上一个三年,温州较好地解决了孵化空间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新三年,温州系统推进大孵化器集群建设迭代升级的重点,将是推动孵化空间从有到多、从有到优、从有到强,从而系统培植热带雨林式的孵化生态。”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4月初,温州专门举行“一港五谷”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推进会,印发《温州市大孵化器集群建设“34520”新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34520”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分别新增孵化空间300万、400万和500万平方米,在“一港五谷”标杆代表之外,每年从现有孵化器中优化提升10个、新建成10个生态系统完善的示范性孵化器。

建设生态系统完善的示范性孵化器,最大的痛点就是要解决孵化器对优质项目吸引力不够的问题。

创业者陈良伟最近有了另一个身份:投资人。

五年前,他在温州瓯海创业,成立了浙江电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软件服务。但当企业产值过亿后,想要继续拓展主营业务、再上一个台阶却非常难。陈良伟盘算许久,打算从新商业模式和新业务板块入手,苦于没有经验和精力,迟迟没有进展。

一年前,他接到了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邀请,将10余名和他企业规模相当的董事长们组班成为“同学”,定期组织创业经验交流会。陈良伟发现,一位“同学”正在突破新能源板块充电、换电、用电的监测难点,却苦恼于没有软件服务的支撑。这恰巧是陈良伟正苦苦寻找的新业务板块,而软件开发正是他的强项。

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负责人分享创业经验。

合作一拍即合,去年6月,陈良伟通过参股与这位“同学”成立了温州沃沃出行服务有限公司,并入驻数安港。仅仅用一年时间,沃沃出行就已经进入温州瓯海、龙湾,以及杭州、宁波、台州等市场。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产品可以打磨,资金可以募集,但创业资源、管理经验却是难以获取的。同伴企业走过的路、认识的人,甚至犯过的错、磨砺的直觉,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交流,这些财富充分流动起来,这样的软性服务价值虽然不好量化,但对创业者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陈良伟感慨。

如果在一个孵化器里,企业能找着钱、融到钱、省下钱、赚足钱,吸引力一定是十足的。“34520”行动计划特别列出强化场景统筹的工作引导,准备组建市级场景应用促进中心,动态发布场景能力清单、场景机会清单、场景案例清单等清单,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提供全链条跨行业的场景应用机会,持续吸引有潜力的孵化项目落地集聚。

专家观点:

坚持长期主义 营造创新生态

作者:王留军

如今,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同样,城市竞争力的比拼,越来越表现为创新生态、创新体系的竞争。无论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崛起,还是温州以大孵化集群构建热带雨林式孵化生态,都是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样本。创新是“静默生长”与“爆发突破”的交响,因此城市创新生态的营造需要兼顾战略定力与战术突破。

要坚守战略定力,筑牢创新生态底层逻辑。一是锚定赛道,拒绝“风口追逐”。发展赛道不因短期波动而动摇,通过长期资源倾斜做优做强。例如杭州抢占AI潮头的背后是锚定数字经济数十年的持续深耕。二是厚植容错土壤,营造宽容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宽容期”,允许企业在试错中成长,不以短期经济利益论英雄。三是尊重市场规律,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也要聚焦战术突破,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一是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集聚创新人才,构建“战略科学家-创新型领军人才(团队)-科技从业者”的人才雁阵。二是强化技术转移转化。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创新模式,加快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三是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充分发挥“4+1”产业基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支产业集群专项基金和“专精特新”母基金)作用,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人才创业险等工具增量扩面,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保障。四是强化应用场景供给。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支持以企业、高校院所等为主导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实现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自主产业生态的一体化布局。

(作者系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创新体系所所长)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