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小米入局,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速预计超100%

2025-07-25 18:12:12 世界浙商

近期,字节跳动旗下VR子公司Pico被曝秘密研发代号“ProjectP”的混合现实(MR)眼镜,直接对标Meta计划2027年推出的Phoenix护目镜。

与此同时,阿里、小米等科技企业也相继释放入局信号,智能眼镜这一硬件载体正成为科技行业新焦点。有行业人士指出,随着AI大模型与硬件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眼镜赛道有望打开科技企业增长新空间,但技术成熟度、用户习惯培养及生态协同仍是关键挑战。

图片来源:Rokid

技术突破驱动产品形态升级

目前,全球智能眼镜市场正经历从“功能探索”到“场景落地”的转型。

据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市场咨询与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280万台,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275万台,同比增幅达107%。

技术层面,光波导显示、MicroLED屏幕及低功耗芯片(如高通XR2)的突破,推动产品向轻量化、高性能方向发展。例如,小米AI眼镜采用高通AR1+恒玄2700双芯架构,在保证运算能力的同时实现续航优化,整机重量控制在50克以内,定价或低于1300元。

与此同时,阿里即将发布的首款自研AI眼镜将采用双芯片架构,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深度整合高德地图、支付宝等生态服务,覆盖导航、支付、健康监测等场景。

 

下半年部分智能眼镜发布时间 图片来源:XR Vision

目前在智能眼镜领域,混合现实(MR)技术是一大竞争焦点,Pico“ProjectP”被推测将整合彩色透视、手势识别等功能,通过空间计算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其技术路径与MetaPhoenix护目镜形成直接对标。

不过,MR眼镜仍然有许多技术有待突破。一位接近李未可的知情人士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MR技术落地的核心瓶颈在于硬件性能与精度的平衡,尤其是空间计算精度不足可能导致虚拟物体偏移,彩色透视清晰度受限于光学显示技术的量产难度,而硬件轻量化与性能的平衡则影响长期佩戴舒适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高精度需求与硬件承载力失衡’的用户体验核心矛盾。”

生态服务成差异化竞争核心

智能眼镜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创新,更在于对现有生态的延伸与重构,头部企业正通过“硬件+内容+服务”模式构建护城河。例如,小米AI眼镜与米家生态的联动被视为重要壁垒,用户可通过眼镜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实现“无感交互”;影目科技INMOAIR3接入腾讯应用宝,整合央视频、同花顺等平台资源,打造“百寸虚拟大屏”办公娱乐体验。

接近李未可的知情人士指出,生态构建以自有服务深度整合为主,开放合作为辅,“头部企业多采用核心自有+开放接口’的双轨制策略,既通过自有生态形成壁垒,又通过开放接口吸纳第三方资源。”

另外,企业级应用场景的拓展进一步凸显智能眼镜的潜力。据IDC报告,2025年工业巡检、医疗辅助等B端场景的智能眼镜需求将显著增长,相关产品在远程协作、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验证。

对于消费级场景中存在的“伪需求”争议,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用户对智能眼镜的高频刚需集中在“解放双手的实用性”,而非炫技型功能,具体表现为实时交互工具(如语音导航、跨语言翻译)、无感支付与信息获取(如支付宝快捷付款、商品识别)以及第一视角记录等,本质是希望以更低交互成本完成手机高频任务。

产业链协同与市场挑战并存

在产业链方面,中国在智能眼镜在一些核心环节已形成竞争力,例如从光学模组(水晶光电)、微显示屏(JBD显耀显示)到主控芯片(瑞芯微),本土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例如,JBD是全球唯一实现MicroLED显示量产的企业,其产品被应用于Meta、雷鸟等品牌的高端机型。

然而,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隐私安全问题首当其冲,智能眼镜的摄像头、麦克风等传感器可能引发数据采集争议。有业内人士建议,需通过加密技术、定向扬声器等硬件设计及行业标准制定,平衡功能创新与用户权益保护。此外,用户习惯培养与价格门槛仍是市场渗透的关键。当前主流产品价格集中在1500-3000元区间,尽管较早期产品已有显著下降,但相比传统眼镜仍存在差距。

行业前景:机遇与不确定性交织

诸多机构纷纷看好智能眼镜的未来。市场研究机构WellsennXR预测,到2035年全球AI+AR眼镜销量或突破14亿副,市场规模与智能手机相当。

国内企业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与场景创新,正加速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例如,雷鸟V3AI眼镜通过优化拍摄算法,将单次视频录制时长提升至9分钟,定价仅为1799元,较Meta同类产品更具性价比。

不过,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定型,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接受《21 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2025年中国音频拍摄眼镜市场发展节奏相对稳健,头部厂商需在AI大模型适配、软件生态联动等方面持续探索。

一位Rokid的技术负责人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MR/智能眼镜赛道已进入“硬件攻坚期”与“生态卡位期”的双轨竞争,“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供应链与生态资源优势定义消费级体验,而中小厂商的出路在于深耕工业远程维护、医疗手术导航等垂直场景,或提供定制化硬件及技术差异化服务,未来3年若MicroLED与轻量化光学取得突破,消费级市场将迎来分水岭。”

这位技术负责人还表示,智能眼镜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的关键在于硬件技术的质变先行,“只有当全彩MicroLED实现量产、平面光学透镜解决重量与镜头凸起问题、交互技术(如眼动追踪、手势识别)依赖传感器小型化与算力优化达到全天舒适佩戴+全天续航’时,应用生态才可能爆发。”

当前,随着字节、阿里、小米等企业的深度参与,行业将加速从“硬件竞争”转向“系统级竞争”。尽管短期内仍需克服技术成熟度与用户教育等难题,但长期来看,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为科技企业开辟增长新蓝海。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