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里3800亿元投资的断想
2025-10-20 18:22:02 世界浙商
前不久,当吴泳铭在云栖大会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时,大洋彼岸的OpenAI正在阐述万亿美元算力中心的宏伟愿景。就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奥特曼和黄仁勋刚刚达成1000亿美元的交易,以确保他们自己引领的AI热潮持续。
写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我瞟了一下证券行情,阿里巴巴美股股价9月大涨,10月初更创下4年来的新高;而英伟达的投资者仍然相信黄仁勋会继续带来奇迹,丝毫不畏惧50倍的估值。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世纪之交,当时华尔街也有一个共同信念,互联网的流量将永无止境地增长。基于这个信念,WorldCom、Global Crossing等公司,短短几年内向全球海底和地下铺设了数百万公里光纤,其投资规模同样是天文数字。
其结果,我们都已熟知,巨额投资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数不清的公司在泡沫破裂中灰飞烟灭。先驱们纷纷破产,投资者血本无归。
因此,从短期看,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是资本非理性的经典案例。
然而,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远超当时需求、廉价的带宽,才有了YouTube、Netflix的视频革命,才有了Facebook、Twitter的社交网络帝国,才有了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云计算崛起。
或许,这场泡沫的真正遗产是:第一批建设者,用自己的失败,为整个社会构建了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廉价基础设施。他们自己成了韭菜,却为后来者铺就了康庄大道。
那么,谁会是下一个“WorldCom”?谁又是下一个“Facebook”?
这个问题远比二十年前更复杂。如今的领军者,微软、谷歌也好,阿里、腾讯也好,他们并非单一业务的玩家,而都已经变成了拥有超级生态的帝国,它们都拥有自己的芯片、大模型、云平台、应用生态和“现金牛”业务,抗风险能力远非当年光纤公司可比。且他们相互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豪赌的结局,可能不会是某一家巨头的破产,而更可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显现。
泡沫的引爆点只取决于一个变量。当AI带来的收入增长,迟迟无法覆盖资本支出;当更多的算力无法带来具身智能的质变;当通用大模型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落地效果并不如预期,届时,巨头们会放缓甚至收缩投资,天量的GPU订单将被重新评估,二级市场的AI概念也将经历痛苦的价值回归。
然而,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革命正在确定性地开启下一个时代。过去对初创企业遥不可及的、动辄需要数亿美元才能启动的大模型训练,正在变成便宜的token。那些今天无法想象的应用、无法负担的创意,将在这片由算力构成的土壤上,迎来指数级的爆发。
那么,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第一,避免陷入算力竞赛的陷阱。我们当然要发展自己的算力,但目的不应是简单地与国外巨头在投资额上一较高低。光纤泡沫的教训是,最先疯狂铺路的人,往往成了“垫脚石”。我们更应关注算力的使用效率,适当地进行窗口指导,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性能算力中心去。
第二,真正的决胜场在应用生态。廉价的带宽最终成就了谷歌和Netflix,而非光纤公司。同理,廉价的算力最终成就的,也必将是那些能将AI与实际场景深度结合的应用型公司。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市场、最复杂的应用场景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其在基础设施上进行一场胜负难料的豪赌,不如脚踏实地,用AI去改造升级每一个传统行业,去解决每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第三,保持战略耐心,准备迎接“后泡沫时代”的机遇。美国巨头这场算力豪赌,对我们来说,危中有机。当泡沫带来的过剩产能出现时,全球的算力成本将进入下行通道,N卡也好,Q卡也好,也不用再囤。届时,谁能最快地利用这些“廉价的智能”,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我们需要在此之前,做好技术、人才和商业模式的储备。
(明文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