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带头人丨童兆民:三十年“磨”出用心好茶

2024-04-02 09:13:45 世界浙商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茶季,余杭径山漫山的茶园里散发着浓郁的春日气息,温润的水汽里氤氲着茶叶的新绿,涤荡着幽幽茶香在天地间飘散。记者走进径山茶园,来探寻茶人茶企如何牢牢端好手中这杯“共富茶”。

随着3月22日径山茶官宣开采,径山茶人们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清晨五点的余杭径山,天刚蒙蒙亮,雾气袅袅的大山还未完全苏醒。杭州余杭车坑坞茶厂负责人童兆民和几位采茶工就背着采茶篓出门了。随着天渐渐大亮,太阳爬上山头,气温也逐渐升高,在露水的滋润和阳光的照射下,茶叶嫩芽舒展着,悦动着,在茶农的手指尖舞蹈。

用心细心的制茶工匠

对于从事茶业近三十年的童兆民来说,这片茶园就像自己的孩子。

“茶叶今年的品质应该也不会差,受到年初倒春寒影响,可能产量稍微降低一点,但是肯定会比去年多。”近几周,童兆民不断收到全国各地微信和电话的茶叶订购信息,最远的订单来自一位新西兰华侨。从鲜叶到茶叶要经过多少时间?童兆民说,采摘后的鲜叶当天就可以进行炒制,经过摊青、杀青、理条、揉捻、烘干等多道工序,5斤左右的鲜叶能炒1斤干茶,大约24小时后,茶客们就能喝上最珍贵的第一口“明前茶”。

炒茶,是童兆民一生心血所系。

从茶机维修工到买下第一套径山茶加工设备,开启径山茶加工创业之路,童兆民一路走来,见证了径山茶产业的发展壮大。2012年,他拿到径山茶生产营业执照,创立了“车坑坞”和“径心”两大径山茶品牌。他将每一道炒制技艺传统工序做到极致,凭借高超的炒茶技艺多次获得径山茶“茶王”称号,他的茶叶还夺得多个业内金奖。

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童兆民的茶厂发展得越来越好。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手工理条”,保留了传统纯人工炒制的方式,全程参与每一道工序,只为守好径山茶的最佳口感。在他看来,尽管机器炒茶提高了炒制效率,但秉承初心,传统制茶技艺依然是每一个径山茶农所要牢记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用心细心才能炒好茶,从采摘、摊放,再到杀青、烘干,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节点都要到位。”

“用心做好茶”一直是童兆民做茶的原则。茶树生长、采茶制茶都会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茶农是靠天吃饭的,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天气。”童兆民说,最适宜茶叶生产的温度在20度左右,最低气温要在10度以上。温度若是太高,茶叶长得太快,品质和品相上都不过关。山里的茶农,常常需要“夜观天象”,观察环境的气压、湿度的变化,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是否适合做茶。

“每一捧鲜叶的水分含量、新鲜程度、大小都不同,经验老到的茶农会根据鲜叶的情况决定采用哪种制茶技艺,而不是千篇一律。另外,根据气候、环境、温度的不同,做茶工艺也要有所不同。这叫看茶做茶。”

联农带农的绿色先锋

从春茶开采的第一天,茶农们就开始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每年采茶季,童兆民通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作为联农带农的绿色先锋,童兆民不仅打理着自家100亩茶园,还要负责800亩茶叶合作基地。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统一管理和规范采摘标准的理念。他主导下的茶叶生产管理注重环保,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确保鲜叶质量上乘。他制定了一套采摘标准,并承诺农户,只要鲜叶达到高标准,他的收购价将比市场价每斤高出10至20元,以此激发农户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童兆民还充当起了茶农的技术导师,悉心教授种植和护理技巧,他建议农户延长鲜叶采摘期,以供制成红茶,为他们开辟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他表示:“如果茶农面临销售难题,只要茶叶品质达标,我都愿意收购。”

如今,令童兆民欣慰的是,女儿和女婿都已经回乡参与到炒茶工艺的学习和和茶园的运营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总要有年轻人传承下去。”他笑说。

童兆民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业内朋友常有联络交流。每每接到同行的电话请教茶树种植和茶叶炒制的问题,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炒茶技艺。对于来访的年轻一代茶人,他更是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他坚信,天下茶人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