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年报,发现浙江“专精特新”的真正挑战
2025-07-30 09:59:25 世界浙商
炎炎夏日,浙江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半年报。
7月21日浙江省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50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
值得关注的是,专精特新企业正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浙江已构建从孵化到壮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企业的成长有什么特色,发展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本期《周一晚8点》,潮·新质实验室邀请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国际校区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雷李楠作主题分析解读。
来源 潮新闻
当下浙江经济的真实图景
浙江能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供怎样的发展沃土?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看清浙江经济的基本面。从数据表现来看,浙江经济表现稳健。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7.60%,为2020年以来同期第三高。虽然较2024年同期的8.00%略有回调,但仍明显高于2023年同期的4.70%。在全球需求承压、供给冲击的复杂环境下,这样的表现堪称亮眼。
其中,民营企业更是主力军:上半年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00%,贡献了规上工业增长的近八成。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1个实现正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都超过11%,领跑全国。
这些数字均说明:浙江经济基本面扎实,增长动能强劲,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支撑。
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亮点
浙江为专精特新企业设计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引导企业从创新型中小企业起步,逐步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及制造业单项冠军。
从区域分布看,全省形成了“杭甬双核引领”的梯度发展格局。杭州479家、宁波400家“小巨人”企业以数量双双挺进全国城市十强,两市数量合计占全省近半数。温州、嘉兴紧随其后,构成第二梯队。台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地加速追赶,丽水、衢州、舟山等地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图源:专栏整理
从行业分布看,呈现明显的集群化发展特色。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和科技服务业三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合计超过三成。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引导企业在核心基础领域实现差异化突破。目前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电气、装备制造等多个优势集群,各地特色鲜明:杭州主攻电子元器件,宁波、温州聚焦装备制造,嘉兴、绍兴发力新材料。
更值得关注的是,桐乡玻璃纤维、新昌滚动轴承、永康农机装备等5个产业集群成功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在创新维度层面,浙江“小巨人”上市企业表现突出,呈现“舍得投入、善于产出”的特点。
从投入看,截至2024年,332家上市“小巨人”平均每年投入研发资金0.53亿元,研发强度高达7.87%。这个比例远超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在创新产出方面,企业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8.4项,知识产权积累丰富。
在经营表现上,企业营收从2022年的8.5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62亿元,两年增长13%,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清晰可见。
图源:专栏整理
面临的真正挑战
浙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在数量突破的同时,产业特色和创新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但专栏研究人员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但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与“小巨人”企业数量领先的江苏、广东相比,浙江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上还有明显差距。以第五批“小巨人”为例,浙江与江苏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少了84家,专用设备制造业少了66家。与广东的差距更大: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少121家,软件信息服务业少68家。
图源:专栏整理
浙江零部件、元器件生产企业众多,但缺少整机制造的大型企业。
理论上,整机“链主”企业能够直接带动区域内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发展。现实中,大中小企业融通并不顺畅。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设置了较高门槛,容错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大企业担心技术泄露,合作意愿不强。
此外,近三分之一的浙江专精特新企业尚未参与各类标准制定,仅39家“小巨人”获得“质量标杆”称号。企业在制定行业标准时话语权较弱,专利申请周期长、成本高,部分企业甚至选择“不申请专利”来保护知识产权。
浙江有制造业基础和企业数量优势,关键是要在高端制造转型、培育龙头企业、打通合作壁垒、提升行业话语权等方面精准发力。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浙江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领跑。
(监制 雷李楠 杨业 策划 王静 周夏林 通讯员 相渊)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