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张瑞:锚定医药数字化,做耐得住时间的创业者

2025-10-09 15:15:31 世界浙商

 

编者按——

 

时代昂扬向上的曲线,是青年的生命轨迹。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我们期待着一阵向上的风。
《浙商》杂志寻访那些追逐时代风向的浙商新青年,他们是青年企业家,也是未来风口创造者。本期封面人物:杭州六倍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瑞。

 

今年是杭州六倍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倍体”)创始人张瑞创业的第10个年头。他说:“过去10年,我完成了两件事,一是读懂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逻辑,并在其中找到了适合企业的定位;二是让企业在这10年中生存下来,且锚定了下一个目标——推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浙商》杂志记者了解到,10年间,六倍体的两大医药互联网核心产品均已步入发展快车道——“药脉通”平台累计服务300多万医药、医疗从业者,为超过3000家医药企业提供了精准对接服务;“趣学术”平台已有60多万医生在线学习,月活近6万,为药企搭建了数字化营销和医药学术推广平台。

 

张瑞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本《军事经济学》,他认为,从战略谋划到战术落地的严谨逻辑,与创业过程中制定发展战略、选择执行路径的思路高度契合。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张瑞身上,他语速平缓,偶尔停下来思考,像一位在细节里捕捉需求的观察者。从鏖战消费互联网到深耕医疗产业互联网,这位青年观察者始终在“痛点”与“机遇”的交织里,踩准了时代的节奏。

 

在行业的痛点里捕捉机遇

 

办公室里,张瑞刚处理完一个小事件,员工用电磁炉烧水忘了关,他在沙发上琢磨:“公司年轻人多,得把安全措施和他们的生活习惯适配起来。”

 

张瑞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这让他擅长从具体的场景、行业的痛点里捕捉机遇。

 

他至今记得2015年去上海参加全国药品交易会的细节,三天时间里,现场企业发了无数精美的铜版纸传单。“传单是有成本的,互联网时代,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行业却还在通过铜版纸传递信息,这背后是巨大的信息不对称。”

 

彼时的张瑞,已经在阿里的消费互联网领域摸爬滚打了近十年,见证了消费互联网如何将衣食住行搬上“云”端,也敏锐地察觉到:“吃喝玩乐的数字化红利快被吃完了,下一波机会一定在产业的更前端——研发、生产、供应链这些‘硬骨头’里。”

 

他把目光投向了医疗。“互联网的本质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医疗的本质是降低人类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会成本。”两个“本质”的叠加,成了他创业的起点。

 

以愚公移山的韧性做有意义的事

 

聊起创业的难,张瑞没绕圈子。他见过凌晨两点的办公室,也经历过团队因压力大而情绪低落。一边是事业的忙碌,一边是家庭的牵挂,他也常常有身心俱疲的时刻。

 

“女儿羡慕同学作业少、有时间玩,但又希望可以获得好成绩。我常常和她说,追逐想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不想做的事。就像考清华,得早起、刷题、扛压力,这是常态。”

 

于张瑞而言,创业也是如此,“结果”与“过程”的矛盾里藏着一股韧性:“就像愚公移山,只要方向对,总有一天能够达成使命。”

 

“持续降低人类因疾病而产生的社会成本”是张瑞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企业使命,这一使命也是他的“山”,他把这座“山”拆解成一个个里程碑——让优质的医学信息仅用0.1秒就精准传递到临床一线,让医学创新真正赋能临床一线……

 

如今,六倍体已拥有多款医药互联网“拳头”产品——“趣学术”依托学术有结果、合规有效果、数据有成果三大优势,建立了大型数据库,助力医药企业追本溯源、提高效能;“药脉通”依托双创孵化、人力资源、产业投资、智汇服务等多个平台,凭借在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服务领域的丰富经验,已成为医药、医疗领域的知名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张瑞介绍,企业目前已申请软件著作权35项,多项知识产权也在筹备申请中,一系列的知识产权积累和保护,为六倍体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个体的发展要融入时代的需要,年轻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弱水三千,我取哪一瓢?”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支持医药大模型技术产品研发,并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试点。

 

“未来10年,是中国医药产业数字化的过程。”对于未来,张瑞有着与行业“共生共荣”的期待。他希望,企业能够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创新,为推进中国医药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贡献力量。

 

“当代青年创业者不用和老一辈比勤奋,要比想象力、比用透数字化工具的能力。”在张瑞看来,“卷”成本没有意义,要“卷”科技、“卷”设计、“卷”文化内涵、“卷”新一轮科技革命背后中国人的想象力。

 

街道两旁的霓虹灯渐渐亮起,张瑞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说道:“创业就像走夜路,你不知道前面有没有灯,但只要走的方向是对的,每一步都算数。对年轻人来说,找到那个‘该解决的问题’,然后一步步走下去,就够了。”

记者 范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