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邵枫荣:用时间定义价值,剑指千亿级翡翠拍卖市场
2025-10-09 15:05:21 世界浙商
一块翡翠,半部东方史。它诞生于缅甸雾露河畔的矿石中,又在中国文化里淬炼出独一无二的灵魂。对于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杭州泰丰珠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丰珠宝”)总裁邵枫荣来说,这一承载东方之美的“宝石”也陪伴了他的成长之路。
泰丰珠宝创立至今已有20余年,主营高端收藏级翡翠与宝石。从少年时在珠宝店钟情于翡翠,到如今执掌泰丰珠宝、主导高端翡翠拍卖,这位年轻总裁在翡翠这个古老行业里,走出了一条“守护价值,创新发展”的道路。
在和《浙商》杂志记者的对话中,邵枫荣聊的最多的词是“价值”。去上海春季拍卖会的路上,他曾琢磨一个问题:情绪价值和商品本身的价值,哪个更有价值?他认为,情绪价值更像一阵风,是变化的,而商品本身的价值是长久的。正如翡翠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的纹理和光晕,更在于其千百年来传承的东方精神文化。
邵枫荣的童年记忆,总与翡翠的光泽和切割声绑定。
“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场,而是工厂。”邵枫荣笑着回忆,加工车间里,玉石毛料堆成小山,师傅们戴着护目镜,将粗糙的原石一点点切成挂件、手镯,“我在旁边看,看一块普通的石头怎么露出绿色,看师傅怎么把它雕刻得立体。”
这种耳濡目染,让邵枫荣对翡翠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喜爱。“每块翡翠都不一样,就像在解一道独一无二的题。”他说,自己喜欢跟着师傅们去玉石市场看货,别人觉得枯燥的鉴定流程,他却乐在其中。
彼时的翡翠市场,正处在“野蛮生长”的末尾。2014年以前,线下门店是主流。这一时期,泰丰珠宝最多曾开了百余家线下门店。
“过去,信息不透明,很多人买翡翠凭感觉。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懂得品鉴翡翠,大家不再随便买,而是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2015年以后,电商、自媒体崛起,信息差一点点被抹平。这让邵枫荣意识到:翡翠行业的“粗放时代”要结束了,得找新路。
将发展重心从线下门店转向高端翡翠拍卖,是邵枫荣基于市场研判得出的结论。这一转型,恰好避开了后来的市场困境。
“当时很多人反对,觉得转型拍卖的风险太大。”邵枫荣却看到了市场的“缝隙”——传统门店模式满足不了消费者对“精品”的需求,随着信息透明化,高端翡翠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信息差少了,拼的就是货真价实。只要品质足够好,不愁卖。”邵枫荣表示,市场转型的背后是消费者的“专业度”升级——现在,消费者买翡翠不再只凭感觉,而是对种水色、雕工、稀缺性、审美等进行综合评判。
“好货缺好渠道。为了打通拍卖渠道,我曾陪着拍卖行的人跑市场、做鉴定,一点点积累信任。一块好毛料,普通货一两天就能被市场消化,剩下的‘货头’(一块原石里最好的部分)就得靠拍卖。”邵枫荣介绍,泰丰珠宝的高端翡翠大多通过佳士得、苏富比、保利等拍卖行交易,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的春拍、秋拍上,常有他们送拍的手镯、珠链等。
通过普通货的快速流转保证现金流,同时通过拍卖渠道释放高端货的价值,已成为泰丰珠宝的商业“护城河”。
青年创业者,如何真正实现对于风向的把握?在邵枫荣看来,要基于对行业的深度了解和研判。面对电商浪潮,他没有盲目跟风,“电商不是必需品,但我也不排斥新渠道。有人做快闪、联名等情绪消费,我觉得很好,但那不是我的路——我希望做的是‘价值’,是翡翠本身的价值,是品牌传承数十年的价值。”
价值优先,贯穿在邵枫荣的经营理念里。他告诉记者,比起“大而全”,他更倾向于“小而美”:“只要能做好高端翡翠,让消费者一想到‘好翡翠’就想起我们,那就足够了。”
如今,泰丰珠宝已经与中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优质珠宝制作工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拥有包括原石采购、设计、雕刻、镶嵌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完整业务体系。
在邵枫荣看来,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用新视角做传统事”。比如翡翠的品牌化,他觉得,不是靠一两代人就能做成,就像欧洲奢侈品牌,大多有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翡翠的文化积淀更久,泰丰珠宝希望做的是把这种文化融入品牌,让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块玉石,还有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作为青年创业者,邵枫荣认为,创业不是“追风口”,而是“做自己喜欢且懂的事”:“先想清楚,是你需要创业,还是创业需要你。每一步都扎根在行业里,不跳脱,才能真正坚持下去。”
记者 范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