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之间:萧山新旧动能转换之路的启示
2025-10-22 23:59:25 世界浙商
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常听到经济大区大县的干部感慨:抓经济就像过日子,日子天天得过,不可能等你“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新旧动能转换既要保持合理增速,又要转得丝滑平稳,“既要又要”之问怎么破?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
上半年,杭州市萧山区GDP增速4.7%,低于全省的5.8%;放眼全省,GDP超2000亿元的经济大区(县)中,有一半慢于全省平均。
同时,萧山工业投资连续6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千项万亿”项目投资额、开工数均居全省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萧山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全省0.4、8.9、2.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
结果性指标似乎慢了,过程性指标却越来越快,这一快一慢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战略定力、辩证思考、结构变化、干部心态?萧山这个老牌经济强区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什么样的案例和路径?
日前,记者走进萧山,解剖快慢之间的经济跨越与蝶变的底层逻辑。
资料照片
快与慢:结果与过程两种速度之辩
萧山的民营经济,曾支撑其经济总量雄踞浙江首位。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后,萧山的经济增速开始在全省平均线上下徘徊,甚至一度陷入“失速”的焦虑。但萧山近年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耐心:GDP紧盯省平均线,不拉开太大差距,同时强化过程性、结构性指标的导向作用,让工业投资、项目招引、成果转化这“三板斧”为发展劈山开路。
曾几何时,站在时代高架远眺,一侧是滨江密密麻麻的高新企业总部楼宇,一侧是萧山连片工业厂房,这让萧山干部不断反思:仅一路之隔,为何创新生态难以延伸过来?
而今天,钱塘江南岸,崛起的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已成为杭州科创新地标。6年前,萧山果断出手,不仅在江边的黄金地段拿出1200亩土地,更承诺投入数十亿元打造“交钥匙工程”,最终将这一高能级平台揽入怀中。
这是快慢之间的经典一瞬。2019年,杭州地产市场火热,同样规模的地块,若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金保守估计超过200亿元,对GDP等指标的拉动效应立竿见影。萧山却反向投入真金白银,沉下心来“种科技树”。这些年来,萧山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引育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七大高能级平台,构建起了北斗七星式的科创矩阵。
“高能级科创平台为萧山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董世洪的眼中,“创新萧山”其势已显,仅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已建成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占浙江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的十分之三。曾经在科创项目拼抢中略显边缘的萧山,如今已成了高端人才与科技项目的重要选项。
资料照片
稳与进:新旧动能“内生裂变”
新旧动能转换,最难的不是“新”从何来,而是“旧”如何稳。萧山的解法是:不但要稳住旧动能,还要从中“裂变”出新动能,让更多特色产业、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存量拓增量”。
“我们最大的底气,是民营经济基础雄厚。”萧山区经信局局长王艳萍介绍,萧山有14.7万家民营企业、1700余家规上企业。这些掌握技术、手握订单的企业,能够裂变出更多项目和产能,是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的“天然润滑剂”。
资料照片
沿着时代高架一路南行,就到了风景秀丽的河上镇,这里坐落着世界级膜材料链主企业——科百特公司。
小镇走出世界级企业,成长密码正是内生裂变。14年前,科百特公司来到镇上,从过滤器材、18亩土地起步,如今用地规模达到了600亩,“裂变”出过滤分离产业链的“小巨人”,打破了国外在高端过滤膜材料领域的垄断。
“那些旧厂房,都是政府为科百特公司收储的中试空间。”顺着企业董秘韩磊手指的方向看去,成片蓝灰色屋顶的老旧厂房格外显眼。目前,科百特公司正围绕256个新技术方向进行研发,而企业周边尚未开发的地块,都被纳入了膜材料小镇建设范围,成了科百特公司未来的产业拓展空间。
在萧山,这样的内生裂变在各个领域发生,传统产业也不例外。
兆丰机电的车间里,一场转型正在悄然进行。这家企业与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合作,采用“安心宝”机制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企业只需支付10%保证金,科创平台先研发,成功后再付尾款。“这解决了我们不敢试错的顾虑。”兆丰机电董事长孔爱祥始终相信,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企业,公司未来将投入更多资源布局智能驾驶及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承载内生裂变的产业平台,也迎来了一场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被网友们称为“宇宙中心”的钱江世纪城,去年财政收入再超百亿元,却长期面临空间不足的瓶颈。今年8月,萧山将杭州南站枢纽范围8.53平方公里,划入了钱江世纪城,让更多总部经济孵化项目有地可落。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容,更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动力升级。
这两年来,萧山持续深化平台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平台与镇街职能不清、村镇工业园区效能不高等问题: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三大管理局,推动垂直管理变扁平管理;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实现办事不出示范区;作为“中国视谷”主阵地的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向南扩容,承接视觉智能产业链上的制造项目。
“发动机”升级后,动力更稳固、更强劲。去年,萧山四大平台经济贡献度达46.9%,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
萧山的实践证明,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破旧立新的单项选择,而是让传统优势与新兴动能相互赋能。当稳的基础足够坚实,进的步伐才能更加从容。
资料照片
形与势:蓄势能见未来
几天前,德国人形机器人企业Neura Robotics中国总部落户萧山。这家研发出全球首款认知协作机器人的欧洲机器人龙头企业,用“脚”给萧山人工智能生态“投了一票”。
人工智能是必争之地。早在2017年就起了个大早、试水图灵小镇的萧山,今年从数据、算力、算法入手,引入外力加速布局三大产业社区。
数据是人工智能“新石油”。不久前,国家级AI医疗中试基地落户芯创产业社区。“人工智能竞争的关键,在于唤醒各行各业沉睡的专业数据。”萧山区发改局局长骆军举例道,比如将几百万张CT数据“喂”给大模型时,必须标注病灶区域,AI才能学会诊断——这个过程将催生全新的数据服务、场景应用等新业态,让萧山成为数据价值挖掘的国家级试验田。
算力是人工智能新基建。湘湖畔,一片五金工业园区将变身总投资百亿元的芯机产业社区。“其中50亿元政府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厂房。”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徐斌做了个对比,“普通厂房每平方米承重1吨,我们要做到2.5吨。”这些定制化的空间,已吸引紫光恒越、云尖信息等企业,剑指长三角重要人工智能制造基地。
算法是人工智能新引擎。“芯模产业社区承接的任务,是解决芯片设计与大模型的匹配度问题。”钱江世纪城党工委书记张文波介绍,正在推进的杭州国家中试场项目,将突出“芯模适配”的核心功能,力争成为全省芯模联动转化高地,参与定义算法的未来。
有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更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作为浙江人口总量第一区,萧山去年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区。这背后是“青年向往之城”的持续发力,萧山每年投入10亿元完善青年服务配套。仅最年轻的盈丰街道,今年上半年就引入35岁以下青年1.9万人。
当年轻态的产业与人口交汇,当看得见的投入与看不见的潜力相互激荡,未来的萧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