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何复兴水运?
2025-05-21 15:36:23 世界浙商
坐船曾是水乡居民的出行选择,随着公路、铁路兴起,水运需求一度衰退。
不过,浙江正谋划复兴内河航运。
近日,《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正式施行,首次对“航运浙江”建设做出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省”“持续实施嘉兴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南部区域海河联运中心”。
嘉兴港乍浦港区海河联运业务繁忙。图源 嘉兴港务
与此同时,内河航运体量增长。今年1-4月,全省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亿吨,同比增长8.3%;其中,集装箱海河联运77.1万标箱,同比增长20%。
建设内河港口枢纽、发展海河联运,浙江为何要复兴水运?
长三角“脉搏”
发力水运和物流降本密切相关。
用老港务的话来说,物流和区域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心脏泵力大、血管才会粗”。长三角就是一颗强心脏,货物集散、腹地广阔,发达的物流通道应运而生。
如果海港是大动脉,连接海港的公路、铁路、水路就是无数条血管。以往,长三角地区企业大多采用公路直拖,把货物输送到海港。这些年,国家推动“公转水”“公转铁”,既能降碳、又能降本。
水运的运能大,能耗成本大概是公路的五分之一、铁路的二分之一,海铁联运还能免去装卸、堆场等费用和时间;但有优有劣,水运的时效相对较差,从嘉兴到宁波舟山港,水路比公路用时多一天,每标箱便宜约200元。
“水运更适合‘轻泡货’,出货量大、单价不贵,企业调整好生产周期,就能节省不少物流成本。”浙江兴港国际货运代理工作人员钱诗婷说,近两年来,海河联运的业务量正在快速增长。
“近些年,企业对成本控制更严格,从湖州出发到上海港,水路相比公路可以降本20%-30%,”华凯国际货运代理工作人员沈英也表示,“不少企业从尝试和适应‘公转水’,到后来主动要求走水路,水运越来越受欢迎。”
嘉兴港拖轮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图源 嘉兴港务
东临大海、南濒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夹城而过,嘉兴有着“前海后河”的特殊地理优势,也是浙江最成熟的海河联运要塞。
每天,杭嘉湖与安徽地区的货物通过浙北河网向东,钱塘江中上游和江西地区的货物沿江而下,还有沪苏和甬绍地区货物,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嘉兴港。
它们大部分登上大船,前往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大世界级港口,通达全球。
此外,嘉兴港还开通至柬埔寨、日本、越南、俄罗斯等7条近洋航线,可以从嘉兴港直达各国。“航线与货源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将继续开拓东南亚、东北亚航线业务,计划每年新增一条航线。”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以来,嘉兴港的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建设已初有成效,共建成40条海河联运内河班轮航线,覆盖长三角主要内河港口,最远辐射到河南淮滨。
湖州地区内河航运。图源 湖州交通集团
今年3月印发的《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浙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力争降至13%左右。其中,就包括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3年增长约10%。
疏通水运“经脉”
近五年,浙江集装箱海河联运吞吐量已翻一番。要进一步推动“公转水”,还要在航道上下功夫。
比如,突破水运网络不完善、通达范围不足的瓶颈。
在嘉兴港尖山码头,光伏组件、聚酯切片、床垫家具等产品集装箱正在吊装上船。这里距千亿级尖山新区只有5公里左右,几乎就在晶科、正泰、海德利、喜临门等出口大户的家门口。
去年以来,嘉兴市梳理了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有10个依托四级以上高等级骨干航道建设。当地还要打造30个内河作业区和一批内河临港物流园区,形成“内河码头+配套园区+物流服务”的便捷服务模式,吸引更多企业“公转水”。
嘉兴港尖山码头与工业园区相近。图源 掌上尖山
把航道修进工业园区,让产品出厂就能上船。
《实施意见》提出“通港达园入企”短支航道项目,利用现有航道资源,提升改造青菱线、东练线(均位于湖州市)等一批短支航道,解决内河航运“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到2030年,全省干线航道通达60%以上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平台。
打通跨域水网,也能提升海河联运的辐射能力。
浙江正在谋划推进浙赣运河、太湖沟通、环杭州湾水运通道等工程。涌金君了解到,浙赣运河是“世纪水运工程”浙赣粤运河的一部分,规划贯通杭州七堡至江西信江褚溪河口,全长约760公里、规划投资约1700亿元,将连接和辐射更广阔的中部地区。
加密水运网络之外,还要把航道加深、加高。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内河航运船舶正在向大型化发展,”湖州上港国际港务综合事务部经理余斌伟说,“但很多水路的桥梁高度、航道净空不够,船舶的通航范围、水运的辐射范围都会受限。”
湖州上港码头。图源 湖州交通集团
为此,浙江正在推进航道“四(级)改三(级)”。到去年底,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拆除全线41座老桥,改造通航有瓶颈的10.31公里航道,让三层集装箱船舶可以顺利从湖州港直通嘉兴港。
眼下,航道“三升二”也提上日程。在浙北海河联运通道上,长湖申线、湖嘉申线、乍嘉苏线都将启动二级航道提升项目。到2030年,浙江基本建成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实现2000吨级船舶通达海港。
水运南北同热
浙江是水运大省,国家高等级航道里程居全国第4位,内陆设区市全部通江达海。当前,省内水运呈“北热南冷”形势。
浙北地区因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又处于经济活跃的长三角中心,成为省内水运最发达的区域。
目前,嘉兴通航总里程、千吨级航道里程、航道密度和千吨级航道密度在全省、长三角中心城市中排在前列;湖州本港拥有集装箱船和多用途船200艘,其运力占全省内河集装箱总运力的近一半。
今年,嘉兴市延续出台补贴奖励政策,实施130元/标箱的海河联运补贴,较前一年提升30元;针对航线和码头运营企业,均有不同额度的补助。截至3月底,嘉兴已集聚内河集装箱船舶运输企业23家,不断集聚航运产业链。
1-4月,嘉兴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8.53万标箱(含内河与沿海港口),同比增长25.61%,集装箱增速列全省第一。
“前4个月,东南亚方向货物同比增长,尤其是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增长较多。”余斌伟介绍,湖州上港出口东南亚、日韩市场占到45%,欧洲市场20%,南美、非洲市场约20%,美国市场占比不高,受关税影响较小。
温州-丽水海河联运首航。图源 温州港集团
不过,“北热南冷”的局面正在转变——浙南地区也在培育建设新的海河联运中心。
去年12月25日,“吉诚贸通888”集装箱船从乐清七里港码头缓缓驶离,溯瓯江而上,开往青田温溪码头,标志着温州丽水之间首条瓯江海河联运航线正式开通。
在丽水地区,企业出海因中转环节多,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发源于丽水百山祖、至温州湾入海的瓯江,是贯穿浙南地区的水运大通道。
2023年,青田建成首个集装箱码头,持续打造浙西南江海联运中心港,计划辐射丽水、金华等地,支持温丽海河联运发展。
如今,温州七里港成为海河联运中转港,两地对集装箱运输业务实施“同港同价”政策——出境货物到青田港等同于到温州港,进境货物也相同,免去中间的水路运费,丽水企业到七里港码头的集运成本可节约50%。今后,海河联运还要向瓯江上游和瓯江口的状元岙等港区拓展。
海河一体、港产联动,水运复兴让内陆企业与全球市场的距离更近。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