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在浙江,创业是精算师的艺术丨入浙者

2025-08-14 11:10:08 世界浙商

— 编者按 —

杭州正在成为创业者聚集的高地,杭州“六小龙”兴起,是最好的例证。不少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杭州?为什么是浙江?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正把目光转向杭州,把企业或者企业的总部迁至杭州。而不管他们从何而来,都能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可以种下丰硕成果的土壤。

《浙商》杂志特别推出“入浙者”系列策划,聚焦这些不远千里来到浙江的外地企业家与创业者,他们既是浙江营商环境的“镜子”,也是区域经济融合和要素流动的“缩影”。今天推出第三篇:《杨超:在浙江,创业是精算师的艺术》。

在杭州吉高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高科技”)位于浙江科技产业大厦13楼的办公室里,公司总经理杨超正在细致审阅一份新能源汽车域控制器的技术方案,手边的咖啡已经凉了。这天她的日程同样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刚和技术团队确认了新一批电池管理系统的交付细节,下午还要和行业大咖做技术交流。

“选择浙江创业,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放下手中的文件,杨超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产业生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短路径

“智能电子领域对产业链配套要求极高,浙江恰好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短路径。”谈及选择浙江的原因,杨超如是说,自2023年起,家在北京的她一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杭州。

在她眼中,这里是产业生态发展的高地:浙江正在打造环杭州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杭州、宁波集聚了吉利、极氪等头部车企。就是从2023年起,杨超受邀掌舵吉高科技,从此后,杭州成了她的第二个“家乡”:“我们的BMS(电池管理系统)、PDU(高压配电盒)等产品可直接服务于整车企业,毗邻客户大幅降低了协同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及时调整技术方案。”她介绍,目前BMS产品已经大批量配套吉利商用车,这种近距离的产业协同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更让杨超看重的是浙江在新兴产业上的前瞻布局。“浙江将低空经济列为未来产业,我们布局的低空飞行器电子产品,如适用于低空飞行器的BMS,能够快速对接应用场景,大大缩短了技术验证周期。”

在她看来,浙江形成的“政策-集群-创新”三角框架具有独特优势:短期借力本地企业需求实现产品快速迭代;中期依托公共平台降低研发风险,通过首台套政策跨越工程化鸿沟;长期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共享氢能走廊、车路云一体化等基础设施。

“浙江企业有机会参与全省87项新能源标准制定,占全国的32%。这种参与标准制定的机会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形成了‘高效验证-政策兜底-标准赋能’的差异化竞争力。”杨超分析道。

2024年,吉高科技营收增长率达到516%,不仅与吉利建立深度合作,还成功进入小米汽车、上汽集团等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杨超认为,这种快速成长,离不开浙江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

人才资本:梯度政策的良性循环

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高端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吉高科技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核心团队成员都来自500强车企,是软件专家、硬件专家、研发管理专家的集合体。

浙江的梯度人才政策体系让杨超印象深刻。“这里建立了人才供给的良性循环,既体现对市场主体判断的尊重,也形成了‘以才荐才’的链式效应——技术领袖更愿意推荐同行加入,强化了产业集群内人才流动的信任基础,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元动力。”她谈到,浙江在人才政策方面形成了三大独特优势。首先是产业转化效率高,一个博士带着技术来到这里,很快就能找到应用场景;其次是政策支持的系统性,从人才认定到子女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第三是技术话语权大,技术人员在这里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的意见能够影响产业发展方向。

在具体实践中,吉高科技深度融入浙江产学研一体化生态,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共享实验设备、联合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等方式,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公司还积极参与浙江省“尖兵”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车规级芯片研制及BMS开发等前沿领域布局,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为企业储备了面向未来的技术人才梯队。

浙江资本市场的活跃同样让杨超感受深刻。“杭州资本与美国硅谷高度同频,技术导向且极具远见。这种全球化视野让我相信,中国的硅谷未来一定会是杭州。”

文化融合:创新与务实的动态平衡

“浙江‘敢为人先’与‘务实低调’并重的商业文化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企业运营。”作为外来创业者,杨超对浙江文化有着独特理解。

在浙江和浙商文化影响下,吉高科技的管理范式逐步进化。在决策机制上,企业保持激进与保守的动态平衡;在组织文化上,采用去Title化管理,按项目制推进工作,消除汇报层级损耗。

杨超认为,浙江文化对企业形成了“创新冲动-现实锚定”的动态调节系统:进攻时,“敢为人先”文化提供新兴赛道的门票;防守时,“务实低调”基因抑制盲目扩张,用订单增长率严格约束产能扩张节奏。这种文化张力恰是浙江给予创业者的安全创新空间。“政府部门真正做到了‘只帮忙、不添乱’。”

站在创业者角度,杨超对浙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可以通过建立高端实验室共享机制,整合省级科研机构闲置设备构建“实验室云平台”。此外,还可以深化产学研合作,设立企业专家驻校的“产业教授”岗位,将专利产业化率纳入高校考核核心KPI,成立省级硬科技保险基金兜底技术风险。

“通过打破设备孤岛和重构研发评价体系等,推动浙江从政策高地进阶为全球产业制度创新标杆。”杨超说。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浙江的创业氛围,杨超选择了“全力托举”。

“当别人困在‘融资-试错-量产’的漫长循环时,这里用资本秒配加容错托底砍断枷锁;当对手挣扎于‘人才荒+供应链堵’时,这里以人才浓度加精度供应链构筑护城河。”她说,“在浙江,创业不是幸存者游戏,而是精算师的艺术。”

从北京到杭州,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杨超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创业者的选择。“浙江给了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我也要用努力回报这座城市的信任。”

在钱塘江畔这片创新热土上,无数像杨超一样的创业者正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发展“最优解”,共同绘就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来源:《浙商》杂志 记者 杨源

来源:《浙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