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未来农业,如何向“新”借力?
2025-08-22 09:31:37 世界浙商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常常会遭遇土地、气候等发展瓶颈。而一场场农业领域的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验,正在杭州的田野里悄然进行。
在临平,飞向太空寻求“变异”力量的种子,在挑战亩产的极限;淳安千岛湖畔,棚顶的太阳能板将阳光转化为绿电,棚下高附加值的车厘子在茁壮成长。
向浩瀚太空借一粒种子,向普照阳光借一度电……杭州正向“新”借力,求解土地效益与生态共富的最优方程。
向太空借一粒种子
一个南瓜204斤重——走进临平区田立方·未来农场(以下简称“田立方”)的“太空农业科技融创中心”,不少人被眼前的太空特大南瓜震撼,磨盘般大小,是普通南瓜的几十倍。
“这么大个的南瓜,一个礼拜都吃不完!”来农场研学的孩子,围着南瓜发出惊叹。田立方负责人郑涛涛却笑着揭秘:“别看它个头惊人,论口感,可能还比不上旁边的红皮南瓜。它的价值,在于‘上天’带来的无限可能。”
这颗南瓜的“血脉”可追溯至太空。它的“祖先”种子搭乘航天器,在宇宙的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环境中发生基因变异。“种子从太空返回只是起点。太空育种能培育出更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为未来食品开辟新路径。”郑涛涛介绍,“科研人员要在地面进行至少四代选育,确保性能稳定,并通过国家认证,才能真正推向市场。”
目前,田立方种植100多种“太空”品种,涵盖水稻、南瓜、茄子、番茄等多种作物。
走进雾耕农业中心标志性的“太空舱”大棚,风机轰鸣声和流水声,营造出夏日难得的清凉。“这是田立方合作研发的雾耕技术,蔬果种植不用泥土,几乎没有病虫害,还可以实现作物全年无休生长。”郑涛涛掀开白色的定植板,根系悬垂在种植槽上,营养液顺着细管流下,通过雾化喷洒帮助其吸收养分。
这方未来农场的崛起,得益于全域土地整治整合出的5000余亩沃土,也得益于“8+4”经济政策对农业科技与设施升级的强力托举。
临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小忠算了一笔“政策账”:对大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棚等基础设施投入,按项目申报,300万以下补40%,以上补50%,最高500万;绩效达标者另有最高500万元一次性奖励。“去年全区兑现此类奖补约2000万元,力度在杭州领先。”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田立方得以打造“农业+科创+文旅”的田园综合体,预计今年营收将突破850万元,昔日的城郊之地蝶变为科技农业标杆。
向阳光借一度电
两百公里外的淳安汾口镇,另一场“向上借光”的绿色共富实践正在铺开。
站在杭州千岛农人农业有限公司的基地远眺,893亩土地覆盖着整齐的光伏板矩阵,棚下种有车厘子树和中药材黄精,园地里还养殖稻蛙——一幅“棚顶发电、棚间种植、地面养殖”的立体农业画卷跃然眼前。
“别人做‘农光互补’,往往以光伏为主、农业为点缀。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先设计农业,再配套光伏。”公司总经理陈峰坦言,这其实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商业模式。
“早几年,车厘子附加值很高,在浙江售价每斤100多元。”这也是陈峰决定在杭州种植车厘子的主要原因。但令他头疼的是,车厘子花期恰逢南方雨季,导致授粉失败、绝收风险高。要是搭建传统大棚,巨大成本投入又让农业企业难以承受。
“到处想办法,找大棚制造厂家的时候,发现了新思路:可以与光伏企业深度绑定。”最终,由瑞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投入3.6亿元,搭建符合农业要求的光伏大棚。
“像今天大晴天,能发电70万度。”这套系统年发电量高达1亿度,相当于淳安全县用电量的1/14,宛如一个“超大型充电宝”全额输送绿电。而棚下车厘子也告别“靠天吃饭”,亩产稳定在500斤左右。基地还创新套种耐阴的黄精和稻蛙共生单元,进一步盘活土地效益。
光伏发电年收入约4000万元,反哺农业前期投入;农企则专注高附加值的种植,形成“光伏养农业”的共生模式。这块曾闲置十年的土地,如今成为浙江省农业示范项目,生动诠释了“8+4”经济政策中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融合赋能的深层逻辑。
从临平田立方的“无中生有”,到淳安光伏大棚的“一地双收”,杭州农业的这场“向上借力”实践,核心在于以颠覆性科技重构生产要素,以绿色低碳释放生态价值,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倍增效益与绿色动能。当农业的目光投向更高更远之处,大地回馈的必将是更丰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