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巨人,提升向新力

2025-08-18 14:11:24 世界浙商

近日,浙江先后发布了2025年度“浙江制造精品”“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两份榜单。我注意到,这两份榜单侧重点不同,但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含“新”量与含“金”量颇高。就拿“浙江制造精品”来说,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的产品占比达70%以上。

我还注意到,近日浙江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其中提到锻造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突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企业家,带领企业聚焦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到2027年,“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领先等。

浙江“追精求新”的步伐为何坚定?

小块头里有大能量。“专精特新”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与传统大企业在市场中合理分工、协同配合,显著完善了产业组织结构。作为经济大省,浙江肩负着挑大梁的重要使命。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势必需要更大更强的推动力。力从何来?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拥有发明专利22.3项,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约3%的数量,贡献了6%的营业收入和9.7%的利润。显然,激发这些小块头的潜能,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载的价值,远不止于贡献新动能。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分工的愈发细致,产品背后的链条结合也愈发紧密。当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来自全球的上万个零部件,外部环境的波动就很容易威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掌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门绝技,特别是“小巨人”超八成分布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这一群体蓬勃生长,将推动制造业整体强链、补链、固链、延链,构筑起一道抵御外部风险的“护城河”。换句话说,看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

浙江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63万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也要看到,这些企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的占比、科技创新能力、行业标准制定话语权、产业链主导能力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向来勇立潮头的浙江显然还有更大的追求。

实现跃升,仅靠企业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离不开政策支持。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资源流动;充分保障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帮助企业更丝滑地实现成果转化……这些都有助于其生长拔节。

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小巨人”数量突破1000家的城市,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究其秘诀,资源禀赋是一方面,持续完善的顶层设计才是关键。比如构建梯度培育格局,举办“一月一链”融资路演活动,构建“政策直享、诉求直办、服务直达”的服务体系,等等。从中汲取经验,想必也能为浙江方案提供参考。让“大象起舞”,也培育“蚂蚁雄兵”,持续提升经济的“向新力”,相信浙江一定能将大梁挑得更稳。

(作者为北京日报评论员)

来源: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