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储能源:让每度电都承载可持续使命丨2025全球浙商ESG经典案例
2025-09-08 17:10:43 世界浙商
在宁波市杭州湾新区的吉利爱信厂区,6.7万平方米的屋顶上,深蓝色光伏板正随着日光闪耀,将光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电;而在鄞州区日月重工的车间外围,10MW/20MWh储能系统正精准调控着电力输出,让这家24小时连续生产的企业每年省下数百万元电费。这两个场景背后,是浙江西储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西储能源”)用绿色能源编织可持续发展价值网络的生动实践。
作为浙江省首批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平台,西储能源已建设729.7MWp光伏站和224MWh储能站,服务了震裕科技、宁波东力、东方雨虹、徐工集团等20余家上市企业,以“智创零碳能源,还复蔚蓝海天”为使命,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下,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
从单个项目减排到系统级碳管理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做加法,而是让每个能源项目都成为减碳的支点。”西储能源董事长施银峰的这句话,在吉利爱信光伏项目中得到诠释。这个总装机容量11.34MWp的项目,覆盖了TPO屋面、混凝土顶及地面车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1090万度。背后的环境账本尤为亮眼: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10867吨(相当于每年种植47000棵成年阔叶树)、节约标准动力煤炭38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百吨。项目合作期间可累计为企业节约电费约1.17亿元。
而在日月重工项目,西储能源设计的10MW/20MWh储能系统更显“智慧”。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的削峰填谷模式,不仅让这家365天连续生产的企业二十年间获得超5000万元稳定收益,更能缓解区域电网峰谷用电压力。
在面对产业园区多样化的企业特性、复杂的用电情况,以荷端需求深度剖析为依托,西储能源通过“源—网—荷—储”系统联动,形成覆盖工商业单一用户到产业园区多能复合的碳管理网络。基于产业园区,根据园内企业用能负荷及建安条件,搭建“风—光—储—充—热”等一体化综合能源微电网系统,采用绿电直连的方式与微网统一调控,逐步提升区内用能自给率。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及综合能耗的同时,更协助园区及企业获得绿证资质,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场。
光伏连廊里的共富密码
一条特殊的“绿色长廊”正在重塑乡村可持续发展生态。西储能源利用农村闲置机耕道建设的光伏连廊,兼具发电、遮阳、照明、景观等多项功能。在不占农田的基础上,为村民提供了遮阳避雨的休憩空间,增加了村集体的综合收益。每到傍晚时分,这里也是村里老人闲聊纳凉、孩童嬉戏的安全场所。
“光伏连廊不是简单的发电装置,而是乡村振兴的多功能载体。”施银峰介绍,这类项目已在宁波、嘉兴等地储备了65个待建项目,总规模达400MWp。未来,产出的绿电将通过直连模式接入附近的社区及工商业用户,配合储能系统形成区域微网,每年将为合作用户降低10%以上的用电成本,同时为乡村带来稳定收益及就业机会。
技术融合构建治理新范式
西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位于公司大厅的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光伏电站与储能电站的运行数据——AI算法正在预测次日用电负荷,区块链技术记录着每度绿电的溯源信息,物联网设备则监控着千里之外的设备温度。
“能源转型需要‘硬基建’,更需要‘软治理’。”施银峰强调,公司融合AI、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的能源管理平台,已实现对300多家工商业用户的精准服务。例如,为日月重工开发的储能管理系统,通过分析24小时连续生产的负荷特征,优化充放电策略;为吉利爱信设计的TPO屋面专用支架,既提高了光伏板寿命,又兼具防水隔热功能,让闲置屋顶实现“发电+防护”双重价值。
这种技术赋能还延伸至行业生态。西储能源参与构建的虚拟电厂,已接入多家公司的储能资源,在用电高峰时段响应电网调峰指令,保障了电力稳定,同时为企业带来了额外收益。创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让企业无需初始投资即可享受绿能服务,目前已覆盖200多个项目,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从城市的光伏屋顶到乡村的光伏连廊、从单一用户的储能系统到园区级的微网系统、从多能聚合的智能调控到虚拟电厂的协同调度,西储能源以“零碳能源体系+智慧调控”的双轮驱动,展现了民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力与执行力。在“双碳”目标的征程上,这样的探索正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