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能源汽车“链式智造”再撬万亿产业

2025-09-09 10:37:51 世界浙商

夏季,一辆浙江造的极氪MIX刚驶出春晓工厂,其“冰块式”触感的车漆能反射95%的红外线,让座舱降温8℃;在金华,零跑C10的800V高压平台像“降落伞”一样,5分钟即可“拖”回200公里续航;宁波前湾新区的实验室里,一张15微米厚的奶白色薄膜,正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悄悄完成能量交换……

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只是浙江新能源汽车集群的“日常”。2024年,该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整车产量突破90万辆,增速47.6%,高于全国平均13个百分点——一辆新能源汽车,再次撬动一个万亿级产业带。

我们循着一张膜、一束光与一辆车的轨迹,试图回答:浙江凭什么?

给原子套上“防火服”

给电池套上“长寿膜”

宁波前湾新区,柔创科生产车间发出“嘶——嘶——”机械设备的运作声。谈话间,一卷奶白色薄膜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掠过辊轴——15微米厚,薄得透光,却能在200℃下“面不改色”,为电芯筑起一道防火墙。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电池、电机、电控”是躯干,AI是大脑,安全是底线,生态才是灵魂。而在电池行业里,大家都认可:“隔膜是电池的‘心脏瓣膜’。”它夹在正负极之间,既要让锂离子自由穿梭,又得防止两极“牵手”短路。厚度、孔隙、耐温、强度、浸润性,差之毫厘,车毁人亡。

“过去纤维素隔膜全靠进口,现在我们把它国产化了。”宁波柔创纳米科技创始人解明博士捏起一片膜,轻抖一下,脆声清亮,“2021年最紧张那年,我们量产成功,等于把‘卡脖子’的手掰开一条缝。”

创纳米科技科研团队 受访者供图

传统电池用的是聚烯烃隔膜——塑料拉伸而成,轻薄便宜,却怕热。一旦电池热失控,隔膜收缩,正负极“贴脸”短路,起火只在毫秒之间。

“我们换了条路。”解明指向实验室里一台自研的粉末原子层沉积设备,“我们把每颗黑色粉末裹上一层均匀原子层,再用纳米纤维织成一张‘布’,耐高温、不收缩,等于给电池穿了防火服。”

实测显示,传统隔膜耐温上限约130℃,柔创的纳米纤维隔膜稳稳站上200℃。更妙的是,它“吸液像毛巾”——传统隔膜需要反复抽吸,它能瞬间吸饱电解液,产线节拍直接提速。

别看它轻,上天入地都有戏份。中车的超级电容器用它回收地铁刹车能量;储能电站靠它顶住户外暴晒;未来的飞行汽车、家用机器人甚至充电宝,都可能因它更安全。

“新能源车还没大规模上,但已有在洽谈合作的车企。”解明透露,一些行业头部公司已多次测试,“我们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现有液态电池安全性,更是给下一代全固态电池提前铺轨。”

好技术也有“成长的烦恼”。目前柔创隔膜价格比普通膜高出一截,主因是产能尚未释放——现有产线年产能3000万平方米。

然而,解明看中的是更宽广的未来,更大的底气来自政策。新版国家强制标准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电池必须通过更严苛的热失控测试。“标准一严,传统膜顶不住,市场自然转向更安全的技术。”解明说。

“发论文没意思,我想把实验室里的东西做出来。”2016年,一张宁波人才周的免费机票把解明带到东海之滨,“一看产业配套,立马落户。”

如今,柔创手握100多项专利,90%已授权,研发团队横跨宁波、武汉。“我们不做电池,只做电池的‘安全守门员’。”解明指向墙上的规划图——固态电池隔膜正式装车的那天,“这张膜才算跑进了千家万户。”

创纳米科技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离开工厂前,工程师递来一片刚下线的隔膜。阳光下,它近乎透明,却托住了中国新能源产业最焦虑的那根“安全神经”。也许用不了多久,当电动车在烈日下疾驰、机器人在客厅穿梭,人们不会记得这张膜的名字,却一定知道——电池更耐温、更耐用了。

点亮的不止黑夜,还有想象

让车灯成为新能源车的“第二张脸”

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藏着一座“灯光剧场”:激光镭雕尾灯像瀑布倾泻,OLED星轨流动,前格栅灯能比出“爱心”向你打招呼。这里是金业车灯集团的新展厅,也是浙江最会“玩灯”的创意工厂。

“90年代,我们给吉利豪情6360做的第一只车灯,白炽灯泡加反光碗,照距50米,寿命800小时。”金业车灯销售总监阮世洲回忆起曾经那只泛黄的老灯,笑着摇头,“现在同一位置塞进10万颗MINILED,能播放动态视频、能打招呼,寿命跟车同寿,车报废了灯还能继续亮。”

可以投影的车灯 实习生 裴一凡 摄

1999年,金业跟着吉利在台州老厂房起步,做卤素灯;25年后,他们在前湾新区拥有12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年产250万台套车灯,中国每10辆新车就有1辆装着他们的“眼睛”。变化藏在车灯里:从拳头大的灯泡到指甲厚的激光模组,从只能“亮”到能“说话”。卤素、氙气、LED、DLP,中国车灯一路狂飙。

新技术也给生活带彻头彻尾的变化。夜间会车,DLP大灯用摄像头锁定对向司机瞳孔,0.1秒内关闭对应区域,“只照路,不照人”。

“以前车灯负责‘照亮’,现在负责‘被看见’。”领克07的贯穿式灯带,让车主在车流中一眼锁定爱车;沃尔沃欧洲版用激光大灯在2000米外路牌上打出“北极光”,“中国灯”第一次不靠低价,靠技术站上全球舞台。

出口数据更直白:金业去年30亿产值里,3亿漂洋过海,去了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底气来自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额30%。”按去年30亿产值算,一年烧掉9亿做研发。

“奥迪为什么叫‘灯厂’?背后站着海拉、法雷奥。”阮世洲摊开全球车灯地图,德、日、法巨头霸占高端市场20年,“我们以前连尾灯贯穿化都搞不定——注塑机不够大,PC材料一热就翘。”  

金业车灯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最新的车灯技术 受访者供图

转折点在2017年。金业咬牙上马3000吨级设备,一口气啃下贯穿式尾灯注塑、激光镭雕、OLED封装三大工艺,把20年技术差压缩到3年。设计能力上,前组合灯、后组合灯、信号小灯、室内灯……从草绘创意到CAS设计,全流程与客户同步开发。

“这就是我们的底气。”金业车灯研究院负责人张成指着墙上的专利墙——三年攒下130多项授权,其中一半是发明专利,“全球推什么,我们6个月就能跟进;他们储备一代,我们也储备一代。”

走进新展厅,贯穿式尾灯最吸睛:解锁车辆,灯带变换图形;踩刹车,红色像素瞬间聚成“STOP”;倒车时,黄色箭头投在地面画出动态轨迹。“不远的未来,这不再是灯,而是车在和路人对话。”

单点技术再锋利

也必须织成一张“隐形决胜网”

如果把一辆新能源汽车拆成无数个零件,每一颗都像单兵:电池隔膜是“防弹衣”,车灯是“夜视仪”,AI算法是“参谋部”。可当它们各自为战时,再锋利也只是孤岛;一旦串成网,就能在毫秒之间完成一场无声的合围——浙江正在做的,就是把分散的“技术单兵”升级为一张“隐形决胜网”。

吉利正是这张网的“中枢节点”。2024年,浙江新能源汽车集群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91.9万辆的产量里,27万辆挂着吉利车标;18家全国零部件百强、5家全球百强扎堆浙江,其中一半围着吉利做配套——规模只是表象,真正的价值在于:一家企业把成百上千个“关键单点”编织成链、聚合成生态。

当AI在全领域实现突破,也同样为新能源汽车带来全新可能。2025年6月,吉利发布了行业首个基于AI场景引擎的动力域智能体——星睿AI云动力2.0。它让发动机、电池、空调、导航等所有子系统第一次拥有“共同语言”,从各自汇报到集体决策——雷神AI电混2.0因此成为“最聪明的电混”,能耗、安全、响应速度同步跃迁。

环境模拟舱 受访者供图

更关键的是,AI重塑了研发本身。“在发动机燃烧室设计中,燃烧设计是核心命题,它直接决定了燃烧效率。”吉利汽车研究院表示,曾经发动机的热效率突破很难,很长一段时间行业最高水平停滞于45%左右。而如今,AI for Science工具把百万级参数压缩成一条最优路径:火焰传播速度提升10%,缸内湍流强度增加42%,高效区间拓宽5%,雷神电混发动机热效率从46.5%跃升至47.26%,持续刷新行业纪录,稳居第一。

为了让“决胜网”真正可靠,吉利把极端环境搬进实验室:宁波研究院24小时不停机,高原、极寒、高湿、暴晒在一辆新能源汽车上可以一键切换,一年走完用户十年的路;未来,再投20亿元建成的全球全域共享安全试验中心,0-90°无级对撞、10余项全球首创测试,把未知风险提前锁进数据模型里。

当那张“隐形决胜网”在东海之滨被最后一次拉紧,人们才猛然发现:它兜住的不只是电池、电机与AI,而是整条未来出行的赛道。

新能源不是汽车的升级版,而是“交通-能源-信息”的三位一体新物种;浙江也不是在造一辆车,而是在打造一部“会自己生长的产业引擎”。从一颗隔膜的纳米级防火,到一盏车灯的光像素语言,再到全域AI对每一度电的实时调度——每一次微缩的技术胜利,都在宏观世界刷新一次产业边界。

这里,每一辆驶下生产线的新能源汽车,都是一张更庞大、更智能、更安全的“隐形决胜网”的节点:而这张网,正在重新定义世界对“出行”二字的全部想象。

设计制图:胡祥宇

设计制图:胡祥宇

来源:潮新闻